藍山遊(四)——托瑪山植物園(上)

田園

人氣 29
標籤:

雪梨植物園豐富多彩,大可雄視於世界植物園之林。它不在大,也不在高;其妙在於依山傍水,巧於借景。既納雪梨內港於懷,又緊挨雪梨歌劇院,充分利用水旁美景之勢讓開大片草地。終年綠草如茵,使大都會的建築群得以棲身於大自然,歌劇院才得以拂淨車水馬龍揚起的喧囂。草坡上又立數雄偉大葉榕和雲杉。它們一舉手、一投足任憑大都會的混凝土森林有多高大也不得不肅立靜待。只有青草和綠葉的一靜一動才能緩解大都會上空的塵埃。鬧市裡海港上的植物園就成了雪梨風景線的燦燦明星。

可你是否還知道它尚有兩個姐妹園和它三足鼎立,各抱地勢、各顯風姿。一是處於雪梨西南角Campbelltown的Mt Anna植物園。一是遠處西北Richmond側的藍山托瑪山(Mt Tomah)植物園。前者是旱燥的低邱陵地,以廣植耐旱耐瘠的本地植物而馳名;後者則藏身於千米高山中土層深厚肥沃的林區,又以溫帶耐寒植物為主。這樣,雪梨植物園就名符其實地是個豐富多彩的植物園。這裏自然會先介紹藍山上的托瑪山植物園了。
  
沿著Bells Line of Road,緩緩登山,汽車馳過鈴鳥之家的林蔭道,漸漸林疏而陽光滿。眼前左側路牌寫著「Mt Tomah Botanic Garden」便可沿路標左彎。公園大門石基躍然眼前,林蔭之下順坡爬上小山,卻又滿山朝陽。


去秋兩次造訪都在七月中前後,時值深秋,山高水寒卻見遊人不絕於途。其中有全家『設席』於草坪;有三五同桌於望景台花園餐室;有護送輪椅祖孫三代沿山逕小道緩緩前行,或腑首細賞、或專注閱讀標籤、或左右顧盼尋找拍照的最佳角度……。不期然給自己提出了一個問題。人們何以捨海港的植物園不遊偏要駕車跑一小時山路,還得交門票?(雪梨港植物園是世界少有不收門票的)還那麼興緻勃勃。景乎?靜乎?都很對。不過作為它的特具潛質恐怕還是因為在這裏它能為我們揭示一個億萬年的奧秘。那就是他們特意在這裏蒐集了南北半球幾個大陸地帶共同擁有的特殊植物。


大家知道考古地質學界已查證史前的地球只有一個超大陸Pangaea及一個大洋Panthalassa。(才能讓巨大的恐龍一天橫越大地)。以後地殼變遷分為南北板塊。南邊的便是把澳洲、印度及南非,南美部份與南極洲結成一體的Gondwana板塊。過了很長的一段時間,約距今1億2千萬年前,這板塊繼續斷離,便逐漸形成今天的各大洲及印度次大陸。有趣的是原生長在Gondwana的植物在其他北半球地區卻不存在,似乎是Gondwana的特有物種。於是這些樹種便陸陸續續在這些原Gondwana『家族』的成員中不斷被發現。如桃金娘科(Myrtaceae)及山龍眼科(Proteaceae)便是這類僅存的植物種。前者如桉樹、番石榴、瓶擦樹及澳洲茶等。後者就是帕洛娣樹(Protea)。這是一種具有奇妙而美麗花朵的灌木。目前尚未在北半球推廣,它的花就每年大批出口至歐美作名貴的插花。它在澳洲卻已十分普遍,愛種花的朋友都能叫出它的名來。這兩科的花木無疑就成了Gondwana成員的『身份證』。托瑪植物園便為我們廣收各地具有這老身份證的樹種,種到一起來,好讓大家認識。作為反證大陸板塊的佐證。
  
大家都知道恐龍是更老更長歷史的動物種。你可知道在托瑪山還生存著它們幼時的『玩伴』,它就是藍山北路一帶特有的松樹Wollemi Pine(暫譯烏洛迷松)。過去它只在化石上看過,今天己生活在我們的托瑪山上了。這又旁證了澳洲是真化石,活化石最豐富的大陸了。
  
有人說托瑪山植物園是個花木愛好者「尋根的地方」我想也不會太過份。不妨來看看。@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藍山遊(五)
世界最豪華火車在印度 如移動式五星級飯店
日本香川讚岐滿濃公園百花爭豔
日本香川單車一日遊:琴彈公園、錢形砂繪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