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憂鬱會傷「心」

標籤:

【大紀元11月2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徐毓莉台北26日電)醫學研究發現,常發生在心血管病患中的憂鬱心情,可能會是導致心肌梗塞的隱形殺手,其他研究也指出,社交活動可以改善心臟病患的心智及認知功能,顯示心血管病患的心理健康需要更加重視。

第三屆國際心臟血管病大會今天(26日)至28日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行,會中將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醫界權威,針對急性冠心症、時間生物學等心血管疾病領域發表專題演講,同時邀請時間生物學之父Franz Halberg 教授偕同研究團隊成員分享研究成果。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秘書長徐粹烈表示,去對心臟疾病的認識多侷限在疾病本身,但對病患生理時鐘、心理狀態及荷爾蒙分泌對疾病進展造成的影響,卻未能建立關聯性。

根據美國日本研究追蹤社區個案群體的心理狀態及長時間心跳血壓的記錄,發現憂鬱指數較高的個案,一週之中心跳血壓變化的曲線,相較於憂鬱指數低的患者,有明顯不同,這種差異被懷疑與憂鬱症狀患者心臟疾病發生率有關。

另一研究長時間監測北海道某一社區一百一十五位七十五歲以上老人的脈搏血壓心跳,並給予實驗對象社交活動刺激。結果發現適當的社交活動,對老人的心智及認知功能有助益。

由於台灣社會獨居老人問題逐漸被社會重視,徐粹烈表示,這些研究對台灣未來照顧老人議題的探討深具意義。

台北榮總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江晨恩表示,心血管疾病患者在上午六時到十二時死亡率最高,曾有文獻指出,早起運動對心血管疾病可能有火上加油作用,吐納、靜坐等調整氣息的運動在早起進行較佳。

資料顯示,亞洲總人口數佔全球總人口的百分之四十,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中,亞洲人佔了一半。

不過,許多跨國性的臨床研究,常將亞洲民眾遺忘,第三屆國際心臟血管病大會主席江志桓希望藉由亞洲論壇,集合各國頂尖人士,量身訂作出更適合亞洲的治療方針,並提醒西方各國,計畫全球性跨國性臨床研究時,不要忘了亞洲廣大土地的民眾。

相關新聞
數十億心臟病市場 南京醫院爭食火併
貴陽公安被舉報 打擊報復手段凶
止痛藥偉克適可能是兩萬件心臟病突發導因
遭中國關押的港人身體日衰 家屬促保外就醫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