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翻譯多粗制濫造之作

標籤:

【大紀元11月8日報導】(據明報新聞網報導)

內地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巨大需求帶來了大量翻譯書籍,中國已成“翻譯大國”,但絕不是”翻譯強國”。

新華社報道,在剛結束的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全國理事會上,眾多翻譯學家指出,內地翻譯的總體水平不高,魚龍混雜,粗制濫造之作仍有很多。

據中國版本圖書館資料室統計,1978至1990年,全國共出版翻譯類作品2.85萬種﹔而1995年至2003年,翻譯類新書(不包括重譯和多版本譯著)的數量高速增長,達到9.44萬種。

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外國文學出版研究會主任任吉生說:“近八、九年來,一些出版社出於經濟效益的考慮,大量組織重譯外國文學作品,而譯本的質量參差不齊,甚至出現拼湊他人譯作的抄襲現象。”

據南京大學外語學院副院長許鈞教授認為,嚴肅的復譯應在前人的基礎上,融入對原作新的理解、新的嘗試、新的表達,是一項艱苦的再創造工作。但是,在重譯潮中,《紅與黑》出現了26個不同譯本,《堂吉訶德》也有十幾個譯本,有些質量平庸,有些乾脆就是胡譯、抄譯。

與文學翻譯質量低下的問題相比,日常生活中的翻譯差錯現象更加嚴重。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常務副會長林戊蓀指出,在中國,無論是旅遊指南,還是產品介紹,無論是名勝古跡的說明,還是街頭巷尾的標牌,外文翻譯差錯已到了“俯拾皆是”的程度。

林戊蓀認為,造成總體翻譯水平不高的首要原因是翻譯人才,特別是高水平人才匱乏,遠遠不能滿足社會和市場的實際需求。

中國譯協提供的數據顯示,中國現有在職翻譯專業人員約6萬人,翻譯從業人員保守估計達50萬人。即使如此,現有的翻譯隊伍仍無法滿足巨大的市場需求。

林戊蓀說,要改變中國翻譯界現狀,建設真正的“翻譯強國”,必須加強培養人才,而且應該“文學翻譯和實用翻譯並重”。此外,應該通過翻譯資格認證等手段加強行業規範,保證翻譯工作的嚴肅性和高水準。

中國人事部於去年開始試行全國統一的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考試,這一考試已舉辦了兩次,約4600人參加,平均合格率為三成。

 

相關新聞
法輪功洪傳60國 海外學員成倍增加
賽蒙士中國詩歌研討會採訪詩人蔣品超
洩憤 明道痛扁立威廉
巴格達五教堂發生爆炸 四美軍死於汽車炸彈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