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評論:新一輪農村改革高潮的前奏?

―評湖北監利教改

梁京

標籤:

【大紀元2月3日訊】據大陸一些報紙最近報導,湖北省監利縣,也就是1998年曾向朱鎔基為農民請命的李昌平所在的縣,出了一件大事:政府把全縣幾百所公立學校的產權出讓給私人,取消了所有教師的公職身份,同時,把政府對義務教育的補貼,以教育卡的方式,直接發給了學生。

對於這樣一個驚天動地的改革,當事的地方官員並不願意宣傳。這是因為,他們深知正在進行的改革,觸動了大陸的根本體制,非常敏感。這和當年最先搞包產到戶的地方十分相似。但是,時代畢竟不同了。如今的大陸媒體,只要當局不明令禁止,凡能吸引讀者的新聞,絕不會放過。於是大小報紙,紛紛派記者前往採訪,對監利教改進行了頗為詳細的報導。

從報導看,監利教改的主要背景是財政危機。對大陸農村財政危機的嚴重性,我雖然早就知情,但監利縣基礎教育支出對當地財政拖累之大,仍感到吃驚。據《新京報》記者採訪當地官員透露,2003年,監利可支配財政收入將近兩億元人民幣,但用於基礎教育的財政撥款,就達到一億一千多萬元,超過了縣政府可支配收入的一半。即便如此,學校經費每年仍有三千多萬元的缺口。全縣中小學負債累累,總負債已經超過人民幣一億元。更嚴重的問題是,大批的教育支出,並沒有實現達到標準的教育,而是支付了許多並不稱職的教師和多餘行政人員的工資。

監利縣基礎教育的這種困境,在大陸內地非常普遍。這實際上是當年朱鎔基弊政的結果。朱鎔基當權時,一方面大搞財稅收入集中,同時又下放大量事權,把農村基層政權逼上了絕路。內地許多農村地區的財政收入,原本無力承擔義務教育的重負,但完全不懂農村問題的朱鎔基,看到一些地方拖欠民辦教師的工資,就下令將所有農村教師,一律轉入公職,由縣政府統一發放工資。這樣一來,大批不夠教師資格的人,憑藉關係混入了教師隊伍,使本來就入不敷出的農村基礎教育,雪上加霜。

農村教育負債累累,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義務教育的各種硬體標準,超出了許多地區農民的承受能力。朱鎔基沒有本事從發達地區向內地轉移財政收入,又要內地政府堅持執行不切實際的義務教育法,其結果,是義務教育成為榨取內地農民血汗的藉口和工具,完全失去了現代教育制度應有的公平精神。

從報紙透露監利縣的情況看,大陸內地農村的教育,不僅在財政上已經完全破產,而且在教育業務和道德上也已經完全破產。條件較好的地方,教師嚴重超編,一百個崗位竟然有兩百個教師拿工資,而條件不好的地方,教師則嚴重不足。監利縣村辦小學教師缺編高達一千五百多人。學校腐敗叢生,經費虛耗驚人。三年前監利縣曾有一位名叫楊從學的商人,看到公立學校浪費嚴重,主動承包過一個村辦小學,不僅改善了教學,還節約了經費,第一年就贏利一萬元。這個事實說明,大陸農村的基礎教育體系已經糟到什麽地步。

儘管如此,此次監利教改,卻並非緣自當地政府擺脫財政困境的衝動。有報紙透露,湖北省當局事實上直接介入了監利縣的教改。這個事實,意義十分重大。因為如果監利教改不是局部的自發性行動,而是高層的意圖,就有可能意味著,大陸新一輪改革的高潮,即將到來。

我之所以產生這樣的預感,首先是因為這次改革的方案,不僅非常激進,而且切中要害。大陸農村的基礎教育危機,與農村財政危機關係最直接,而農村的財政危機,又是整個大陸農村體制危機的焦點。選擇湖北監利縣作試點,也有重大的政治意義,因為在李昌平大聲疾呼,為農民請命之後,監利縣已成為象徵大陸農村危機的一個政治符號。最重要的是,這次監利教改的方向非常正確。如果取得成功,將是一個歷史性的突破。它對中國大陸未來的影響,有可能超過二十年前的包產到戶。

(2/2/2004)

──轉自《自由亞洲電台》(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韋拓:從下滑到坍塌 國足告別世界盃之路
林一山:被歷史選中的上一代香港人
林一山:港人何以為信念從沒退後?
【名家專欄】你的口罩為什麼是中國製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