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评论:新一轮农村改革高潮的前奏?

―评湖北监利教改

梁京

标签:

【大纪元2月3日讯】据大陆一些报纸最近报导,湖北省监利县,也就是1998年曾向朱镕基为农民请命的李昌平所在的县,出了一件大事:政府把全县几百所公立学校的产权出让给私人,取消了所有教师的公职身份,同时,把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补贴,以教育卡的方式,直接发给了学生。

对于这样一个惊天动地的改革,当事的地方官员并不愿意宣传。这是因为,他们深知正在进行的改革,触动了大陆的根本体制,非常敏感。这和当年最先搞包产到户的地方十分相似。但是,时代毕竟不同了。如今的大陆媒体,只要当局不明令禁止,凡能吸引读者的新闻,绝不会放过。于是大小报纸,纷纷派记者前往采访,对监利教改进行了颇为详细的报导。

从报导看,监利教改的主要背景是财政危机。对大陆农村财政危机的严重性,我虽然早就知情,但监利县基础教育支出对当地财政拖累之大,仍感到吃惊。据《新京报》记者采访当地官员透露,2003年,监利可支配财政收入将近两亿元人民币,但用于基础教育的财政拨款,就达到一亿一千多万元,超过了县政府可支配收入的一半。即便如此,学校经费每年仍有三千多万元的缺口。全县中小学负债累累,总负债已经超过人民币一亿元。更严重的问题是,大批的教育支出,并没有实现达到标准的教育,而是支付了许多并不称职的教师和多余行政人员的工资。

监利县基础教育的这种困境,在大陆内地非常普遍。这实际上是当年朱镕基弊政的结果。朱镕基当权时,一方面大搞财税收入集中,同时又下放大量事权,把农村基层政权逼上了绝路。内地许多农村地区的财政收入,原本无力承担义务教育的重负,但完全不懂农村问题的朱镕基,看到一些地方拖欠民办教师的工资,就下令将所有农村教师,一律转入公职,由县政府统一发放工资。这样一来,大批不够教师资格的人,凭借关系混入了教师队伍,使本来就入不敷出的农村基础教育,雪上加霜。

农村教育负债累累,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义务教育的各种硬体标准,超出了许多地区农民的承受能力。朱镕基没有本事从发达地区向内地转移财政收入,又要内地政府坚持执行不切实际的义务教育法,其结果,是义务教育成为榨取内地农民血汗的借口和工具,完全失去了现代教育制度应有的公平精神。

从报纸透露监利县的情况看,大陆内地农村的教育,不仅在财政上已经完全破产,而且在教育业务和道德上也已经完全破产。条件较好的地方,教师严重超编,一百个岗位竟然有两百个教师拿工资,而条件不好的地方,教师则严重不足。监利县村办小学教师缺编高达一千五百多人。学校腐败丛生,经费虚耗惊人。三年前监利县曾有一位名叫杨从学的商人,看到公立学校浪费严重,主动承包过一个村办小学,不仅改善了教学,还节约了经费,第一年就赢利一万元。这个事实说明,大陆农村的基础教育体系已经糟到什么地步。

尽管如此,此次监利教改,却并非缘自当地政府摆脱财政困境的冲动。有报纸透露,湖北省当局事实上直接介入了监利县的教改。这个事实,意义十分重大。因为如果监利教改不是局部的自发性行动,而是高层的意图,就有可能意味着,大陆新一轮改革的高潮,即将到来。

我之所以产生这样的预感,首先是因为这次改革的方案,不仅非常激进,而且切中要害。大陆农村的基础教育危机,与农村财政危机关系最直接,而农村的财政危机,又是整个大陆农村体制危机的焦点。选择湖北监利县作试点,也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因为在李昌平大声疾呼,为农民请命之后,监利县已成为象征大陆农村危机的一个政治符号。最重要的是,这次监利教改的方向非常正确。如果取得成功,将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它对中国大陆未来的影响,有可能超过二十年前的包产到户。

(2/2/2004)

──转自《自由亚洲电台》(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韦拓:从下滑到坍塌 国足告别世界杯之路
林一山:被历史选中的上一代香港人
林一山:港人何以为信念从没退后?
【名家专栏】你的口罩为什么是中国制造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