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许纯美现象发烧 传播学者认为媒体是输家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月7日讯】(中央社记者吴素柔台北七日电)“许纯美现象”持续发烧,新闻人物许纯美继主持综艺节目后,还可能成为新闻主播。传播学者认为,此现象凸显新闻媒体的恶质竞争,媒体可说是最大输家;然而也有媒体自我把关,不随之起舞,值得肯定和支持。

政治大学广电系教授陈清河表示,许纯美事件如果当成个人的故事看待,或许无可厚非,如今成为无限上纲的连续剧,媒体的操控和操弄处处可见,对社会大众而言是不好的行为。

他认为“许纯美现象”由三个环节组成,首先许纯美本身乐于藉由媒体曝光;其次媒体苦无商品,刚好有许纯美话题可以炒作;第三消费者对这个话题虽然有些排斥,却又参与其中。

陈清河说,“许纯美现象”再度触及到传播理论的老问题,亦即“什么是新闻”?大家都知道许纯美新闻已成为无聊、不必要的话题,甚至成为社会的笑话,但是各界也没有出面处理,因为对此类事件已司空见惯。

例如“莉莉和小郑”也曾是媒体热门话题,如果现在小郑再度现身,会引起高度关注吗?这些所谓新闻人物,后来往往成为媒体挥之即来、呼之即去的炒作对象。

他表示,媒体从业人员是知识份子,少数媒体机构、编辑台和记者制造话题,炒作无聊的新闻,如果必须以这样的竞争才能生存,那将是一件令人同情的事情;如果许纯美是“上流美”,对照的难道是媒体的下流?

尽管许纯美话题造成热潮,陈清河认为,仍有媒体仍坚守专业,自我把关,非常值得肯定。他表示,“许纯美现象”不是法令的规范、社会团体的呼吁、学者的挞伐可以解决的,答案还是在媒体本身,但诉诸媒体自律,却又是高难度的事情;或许媒体监督团体应该出面,除要求媒体自律,也应唤起大众的深思和反省。

师范大学大众传播研究所教授林东泰表示,此事件主要是电子媒体在炒作。他认为,台湾媒体是在生存危机下,为了收视率,出现这类异常现象;没有生存危机、有社会威望的媒体,并不会跟着炒作。

他说,台湾新闻媒体非常多,专业素质却仍有待提升,现在可说是媒体发展的过渡阶段,但究竟要过渡到何时,大家也不晓得。

林东泰举例表示,美国歌手珍娜杰克森和贾斯汀日前发生“露胸风波”,其画面成为网路上点阅率最高的照片,然而珍娜因此成为许多单位的婉拒对象,专辑销量也下降,可见社会大众心中仍有一把尺。

台湾则不一样,例如璩美凤光碟事件的喧腾一时和大力炒作,凸显出媒体问题已是一种社会问题。他认为,“媒体识读教育”仍要多努力推广,如果一切回到人类最原始的本能,“许纯美现象”此类病态事件还是会层出不穷。

林东泰说,解严前,台湾媒体受到长期压力;解严后,媒体发展出现所谓的阵痛期。他以餐饮界“吃到饱”为例指出,台湾走过贫穷的农业社会,一度盛行“吃到饱”,现在则比较不流行,慢慢走向精致消费,台湾新闻媒体现在口味很重,算是还停留在“吃到饱”阶段。

政治大学新闻系教授冯建三则表示,炒作许纯美新闻不会得到尊重,媒体算是输家,但是既然是输家,媒体为何又要去做?原因就在于恶性竞争的媒体生态,一切都是为了收视率,这也是长期以来的媒体问题。

冯建三认为,媒体就像水,民众即使对水的品质有意见,却又不能不喝,而政府总不能叫大家不要喝水吧?除了社会团体应该持续关注此问题,政府相关单位也应针对此类媒体现象,拿出一套有效的办法。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