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仁全:馬加爵殺人案的深沉思考

喪鐘為教育體制而鳴

曾仁全

人氣 7
標籤:

【大紀元3月21日訊】震驚全國的雲南大學四年級學生馬加爵殺害四個同窗的案件已經告破,警察因此耀武揚威(實際上是一個開摩的的司機提供的信息),媒體歡呼雀躍,央視四頻道就像報導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一樣進行了追綜報導,各地的教育專家、犯罪心裏學醫生大發感慨,但是,筆者在震驚之餘是萬分的恐怖,——為我們制度造成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結構感到恐怖。

自從九十年代以來,擠壓式的教育方式已將學生推進數字堆裡和分數堆裡,從小學到高中追求分數的考試使孩子們早已沒有了學習知識文化的主觀能動性,一層不變、內部像一譚死水的教育模式與社會真實的文化匱乏、道德淪喪不成比例,從小學到高中,城市的孩子們能夠領會的只有一個:為考上大學而拚命學習,為擺脫做工人而拚命學習;而農村的孩子則為了擺脫做農民而拚命學習,為遠離貧困而拚命學習,只有考上了大學、特別是名牌大學才有功名利祿,才能像官員們那樣有著用不完的錢財。

從小學到高中,教育部門對學校考核的唯一標準是分數,衡量的尺寸是初中考進了多少重點高中,高中考進了多少重點大學,通過這種「激勵機制」來提高學校的知名度、來給教師發獎金。學校對學生在乎的自然是如何能夠提高分數,提高分數唯一的辦法是強行灌輸,因此,從小學到高中,孩子們所面對的是成堆的課外作業,所以中國的大多數孩子從小就沒有一個自由的、歡樂的童年,他們過早的背上了生存壓力的負荷。

到了大學,他們才發現書本上的知識與社會現實大相逕庭,在那裏,他們看到同齡之間因為家庭、社會背景不同的差異,大多數貧窮的大學生看到少數的富家子弟闊綽的生活方式而自慚形穢,同時,富家子弟的奢侈給工人、農民家庭出身的大學生產生一種攀比心理,寒酸造成他們對金錢、對社會現實畸形的認識。加之,教育體制的弊端也是造成大學生觀念扭曲的直接誘因。現在,大學裡落後而陳腐的教學大綱啟迪學生的是金錢觀念!灌輸的是僵硬的意識形態,根本不能培育學生健康、獨立的人格。

第一、 沉重的學費、生活費等開銷令大多數工人、農民的子弟生畏,形成他 們較為普遍的自卑心理,工人、農民的孩子們深知他們父母的艱辛,深知金錢的來之不易,但現在大學裡從住宿到吃飯都承包給個人經營,有的地方甚至連廁所都承包給個人經營,費用高,質量差,學生普遍的無力承受,學校裡一張紙、一支鉛筆都要收錢,很多學生經常是餓著肚子上課,餓著肚子聽教授講「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面對富家子弟的揮金如土和外面花花綠綠的世界,促使他們在困惑之餘是自暴自棄,仰或心存仇恨,他們一面要接受馬克思、毛澤東脫離經濟規律的哲學觀,一面要靠打工、當家庭教師來獲取一小筆生活費(據說,有的女大學生靠賣淫、有的男大學生靠當男妓掙學費),這造成他們扭曲的人性。

第二、 學術腐敗和知識的銅臭味培養了大學生普遍的心理障礙。余傑曾對北 京大學做如下描寫:「北大的許多經濟學方面的教授,躲在書齋中炮製一些看上去高深莫測的學術論文,並認為它們能夠打動政府和拯救民眾。其實,他們對中國的社會現實一無所知。他們『食有魚、出有車』,從來沒有乘過地鐵、從來擠過公共汽車,也從來沒有到骯髒的菜市場買過菜。普通老百姓需要甚麼、關心甚麼、痛恨甚麼,他們是不屑一顧的。」制度的腐敗已滲透到政治、經濟、文化的各個領域,為人師表的教師、教授眼裡只有名利和金錢,哪能教導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古人曰:師者、受業、解惑也。現在很多教師和教授連自己的價值觀和道德觀都錯了位,如何能教好學生?這樣的教育體制本身就誘導像馬加爵一樣的學生困惑、偏執、狹隘與狂妄的心理,同時,教育體制和環境培養他們自負、多疑、焦慮、冷漠的人格特徵。

第三、 學無所用、就業壓力給我們這個時代的大學生背上沉重的十字架,由 於制度本身無法解決的根本問題,社會上到處的人滿為患和人浮於世,使得有才能的人沒地方發揮、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的現象普遍存在,直接影響大學生普遍找理想工作難,發揮自己能力的環境難找,造成他們在大學時代的危機感,社會的「不接納」進一步加劇了他們的無所適從,因此可以說,馬加爵一類的大學生冷漠、麻木和孤獨心理是當今大學生的通病。正像傅國湧指出的那樣:「大學或許教給了馬加爵就業的技能、某些專業的知識,但在工具主義之下的專業教育中,他不可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

馬加爵殺死同窗的事件並不是一個單純的「個體犯罪」行為,他再一次敲響了中國教育體制的喪鐘,如何培養教育德才兼備的後一代,這給當今的教育體制提出了新的課題,更主要的是給這個制度提出了課題。

2004年3月19日於廣州
大紀元首發 轉發請註明出處(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中國公安部A級通緝令追捕雲南大學殺人嫌犯
雲南大學命案通緝犯馬加爵在海南三亞落網
殺害四名同學 雲南大學生落網
涉嫌殺害4名大學生 馬加爵三亞落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