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林:中國欺詐型工業

張林

標籤:

【大紀元3月6日訊】不僅中國的商業是欺詐型的,連工業也是欺詐型的。工業欺詐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原材料購進、生產管理、雇員工資。

一般的中國工廠,在購進原材料的時侯,先付10%至60%的錢,其余到貨以後再付。但是什麼時候付,那就全憑廠家了。一般都是拖下去,拖了拖了。中國的購銷協議,幾乎和廢紙差不多。中國的“法律”,都可以任意踐踏,何況購銷合同?

蚌埠玻璃廠是一家老牌大型國有企業,所使用的主要生產原料-石英砂,由供貨商提供。供貨商再去找包工頭,包工頭雇傭農民挖砂送砂到玻璃廠。每一個環節都是只付20%左右的錢,其余根本不付。

幾年下來,拖到最後,方圓幾百裡的所有供貨商、工頭都被干垮了,幾萬農民當然更慘,全是白干。而玻璃廠是國營企業,有政權武力保護,誰控告也沒用,最後宣布破產,換個廠名繼續騙。

生產管理中當然要盡可能節約支出,但是要以不損害消費者的利益為前提。在中國,由於監督生產的管理監督部門和質量監督部門,都腐敗透頂,只想敲詐勒索,導致工廠只有犧牲消費者,在制造過程中大量使用各種劣質有害原料和添加劑。

除了像奴隸一樣沒有任何權利,每天干十幾個小時之外,成年累月干活掙的工資最後還不能兌現,以至於溫家寶總理要發動各地官員替農民工討工資,可見中國雇員的處境,困苦到了什麼程度。

比起小商人和農民工,工廠能提供更多的賄賂給當地法官,所以兩者打官司是沒有用的。而國營工廠,更享有詐騙天下的特權,誰也奈何不了。所有法院一看是私商告國營,就打退堂鼓,除非你付出大筆賄賂。

即使你付出了大筆賄賂,花上幾年時間,好不容易打贏了官司,你還是拿不到錢,因為當地政府不支持,判決根本得不到執行!

當然騙到一定程度,就再也騙不下去了。所以現在的中國工廠,都經常換名稱,實行毛澤東教給他們的游擊戰術,就像當年對付日本人一樣對付各地的中國同胞。

而所有這三個方面的問題,都是因為政治不民主導致的政治腐敗,又衍生成司法腐敗造成的後果。所謂“三角債”,就是這樣多年積累而成的,並最終拖垮了東北工業體系。朱鎔基曾經企圖解決這個問題,結果是白忙一氣。他不明白,這是極權政治與現代工業文明沖突的必然結果。

蚌埠乳品廠一度給南京一家乳品公司供應奶粉,最後一次3萬元貨款怎麼也要不到。幾個月之後南京方面居然說該批奶粉變質,已經倒進垃圾堆。蚌埠乳品廠廠長幾乎給氣死,後來心生一計。第二年夏天,他讓下屬一家商業服務公司,購買南京這家乳品公司的雪糕出售。

那年夏季最炎熱的一天,該商業公司突然急購一整車雪糕。南京公司送貨車進了蚌埠乳品廠大院之後,立即被大批蚌埠保安武裝扣押。

8萬元雪糕和價值20余萬元的冷藏車被扣,對於南京這家乳品公司,幾乎是致命一擊。南京市法院、江蘇省法院陪同該公司老總,帶著槍急如星火趕來要車,才知著了道兒。經過十幾天緊張談判,在安徽、江蘇兩省政府的多次干預之下,南京公司付出3萬元奶粉款及利息之後,才開走了冷藏車。

南京公司不僅8萬元雪糕化掉,還耽誤了一年最好的銷售旺期,總計損失百萬元以上,並且從此不敢銷貨蚌埠市場。共軍設計詐騙共軍,共軍設計伏擊共軍,就是這麼厲害!

在民主政治沒有建立之前,司法腐敗不可能得到遏制,中國工業的詐騙特性只會愈演愈烈。到了最後,所有人只有實行原始的現金現貨交易,中國會離真正的現代化越來越遙遠。

張林2004/3/6於安徽。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維省有史以來最大的印花稅欺詐案高達1千萬
INS中國政策為政治庇護欺詐敞開大門
南澳市民小心信用卡欺詐
中國金融腐敗愈演愈烈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