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悠悠:滅十族也不屈的方孝儒

太平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13
【字號】    
   標籤: tags:

方孝儒,字希直,一字希古,明初浙江海寧人。他是一代名儒宋濂的得意門生,是當時的大儒。他博學強記,通曉經史,文章蓋世。洪武二十五年被蜀獻王特聘為世子之師,並為其讀書處題額“正學”,時人遂尊稱其為“方正學”。

明建文帝即位後,將方孝儒招至南京,委以翰林侍講學士之職。建文帝年紀尚輕,缺乏治國治軍的本領。因方孝儒是他的老師,更受到百般信賴和倚重,“國家大事,輒以咨之”。方孝儒對建文帝赤膽忠心,全力扶持。建文帝害怕他的叔叔們王權過大,擁兵為患,就採用齊秦、黃子澄的削藩建議,但遭到以燕王朱棣為首的諸王的反對。方孝儒替建文帝起草了一系列征討燕王的詔書和檄文。

朱棣在攻下南京後,篡得大明皇位。迫令方孝儒為他起草即位昭書。方孝儒反對朱棣篡權,寧死不從,擲筆於地說:“死即死耳,詔書不草!”燕王大聲說:“詔不草,滅汝九族!”方孝儒針鋒相對的說:“莫說九族,十族何妨!”朱棣又反覆勸說方孝儒:“不要自找苦吃,我欲效法周公輔佐成王。”方孝孺依然還是不屈服,他說“好,我寫!”他從地上拾起筆來,大書四字“燕賊篡位”。

朱棣大怒,他命人拿刀來從方孝孺的嘴角直割到耳旁,並將他投入監獄。見方孝孺仍不屈服,朱棣就下令把方孝孺在午門內凌遲處死。

相傳明宮午朝門內丹墀上的血跡石,即為方孝儒鮮血所濺而成。古代帝王處死大臣,一般都在刑部天牢、鬧市行刑,或者推出午門外斬首,在午門內殺人是沒有先例的。由此可見朱棣對方孝儒怨恨之深。方孝儒在就義前,作絕命賦道:“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猶;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可求?嗚呼哀哉,庶我不尤!”朱棣處死方孝儒後,仍不解心頭之恨,下令滅他十族。方孝孺的九族加上他的朋友、門生也算作一族,共873人,全部處死,行刑就達7日之久。

方孝儒寧死不屈的高尚情操,受到人們的尊敬。早在明代萬歷年間,就有人為他建神情祠、樹亭。著名戲曲家湯顯祖還曾為他樹了墓碑。但是,當時縣令邵甲害怕因此獲罪,下令將它們都搗毀了。清代順治年間,又在雨花台西麓重建方孝儒祠、墓,分為兩處。嘉慶二年,方孝儒族人方昂來謁墓,又重修了祠和墓,並由著名的桐城學派者姚鼐作記。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崇尚的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捨生取義”。那些面臨險境忠貞不屈的人向來就是民族的脊樑,受到後人的尊敬。歷史這樣的故事太多了,岳飛、文天祥、方孝儒、史可法、譚嗣同等等幾乎數不勝數,正是他們挑起了民族道德的重擔,延續著中華文明的血脈。

(資料來源:《明史》)
【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晚明時期,若論文學燦然之鄉,首推江南形勝;而江南詩書風雅之家,又以「午夢堂」文學家族為代表。情深意篤的沈宜修、葉紹袁夫婦,詩意地棲居塵世,撫育了眾多才華橫溢的兒女。葉家的三小姐葉小鸞,更是一位神仙般的妙齡才女。
  • 九江郡暴虎為患,宋均擔任太守時,勤政愛民,除貪官,提拔忠良,撤柵欄,老虎陸續渡江離開。李白騎驢經過華陰縣,縣令制止,李白表明身分,縣令大驚謝罪。
  • 古代的中醫博大精深,某種程度上就在於它所蘊藏的神奇力量。望、聞、問、切是古代中醫的基本技能,診病方式看似簡單,但成效要想達到極高層次卻並非易事。這其中的每一項都神妙莫測。不抱著「普救含靈之苦」的「大慈惻隱之心」,古代那些藥到病除的醫術、能斷人生死的脈術都是練不出來的。
  • 巴黎是一個受到神眷顧的城市,徜徉在巴黎的老街,那些古老的建築物,都沾著靈氣,彷彿會跟您傾述一樣,訴說著一種只有知音才能聽懂的古老的承傳,雖然古老,卻也歷久彌新。
  • 楊季達不欺暗室,其妻夢見神明告知,他將考中狀元。李翱的女兒讀盧儲文章,大為讚賞,預知他會高中。
  • 當年蘇轍為了感念巢谷,寫下《巢谷傳》,說他死於嶺南。事到如今,人們很難去探究巢谷的死因,不過唯一能證明的就是歷史上確實有這麼一位真性情的奇人啊。
  • 原來獲取意外之財的祕訣是……?窮女婿受辱求死卻意外暴富,是命中注定還是另有安排?
  • 中國山水畫
    山東寧陽縣有兩個古老的地名:「東疏」「西疏」(現西疏併入了東疏鎮)。這兩個地名是怎麼來的?是為了紀念西漢名臣疏廣、疏受叔侄而設的,其背後有一段真實感人的歷史故事。
  • 美要眇兮宜修,是湘水女神飄逸綽約的風姿,也是一位晚明閨秀的芳名。沈宜修,究竟是什麼樣的妙人,擔得起神仙一般的美好形容? 江南自古繁華,山水清嘉,地靈人傑。世家大族詩書傳家,女教興盛,湧現出眾多品貌俱佳、文名遠播的淑女。沈宜修就是其中頗具代表性的一位,她身處柴米油鹽的俗世,卻以細膩婉約的心靈,構築了生命的詩意桃源,更為後世留下了燦爛的筆墨。
  • 廷尉翟公被罷官後,賓客稀少,門可羅雀;學士張褒被彈劾後,焚燒魚符,棄官而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