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茉莉: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中的異數

--擁戰的霍塔

茉莉

標籤:

【大紀元6月8日訊】最近,美國正在安排伊拉克的主權過渡,新的伊拉克政府將在6月30號之後獲得權力。然而,對於西方人來說,反戰和擁戰的爭執還遠沒有到結束的時候。伊拉克目前的混亂局面,更使人對這場戰爭的正義性產生懷疑。

令筆者感興趣的,是各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在對待伊拉克戰爭的問題上,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態度。當年諾貝爾設立和平獎的目的,即褒獎那些對人類和平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人。一百年來,這些獲獎者都以堅定的非暴力信念捍衛和平。因此,「反戰」立場對這些和平衛士來說,是天經地義的選擇。

對美伊戰爭持最激烈反對態度的,是1976年的得主瑪基爾(Mairead Corrigan Maguire),1997年的得主喬迪-威廉姆斯(Jody Williams)。前者因為力主和平解決北愛爾蘭衝突得獎,後者是因為反地雷的出色工作而獲獎。這兩位諾獎得主曾在美國白宮對面的公園,與其他的反戰人士坐成一圈高唱「和平你好」,並展示一些伊拉克平民傷亡的慘狀。由於拒絕警察干預,二位諾獎得主被當場逮捕。

此外還有1984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南非英國聖公會前主教德斯蒙德.圖圖發表講話,呼籲美英兩國領導就軍事入侵伊拉克認錯。2003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伊朗女律師希林.伊巴迪最近發表演講,說:「不能用集束炸彈來輸出民主。暴力具有傳染性。」她為美國入侵並佔領伊拉克給這個國家帶來的負面影響感到擔憂。在絕對的和平主義者--宗教人士眼裡,戰爭無論如何是一個錯誤。

但是,199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東帝汶獨立運動領導人拉莫斯.霍塔(Jose Ramos-Horta),卻一直對美伊戰爭持堅定的支持態度,與他那些諾獎同仁們觀點迥異。霍塔的觀點表達了戰爭與和平的一種辯證關係:有時候,為了和平必須戰爭。

去年,霍塔在紐約時報公開撰文,題目是:「War for Peace,It Worked in My Country。」在此文中,霍塔回憶了自己一家的悲慘遭遇,在東帝汶和印度尼西亞漫長衝突中喪生的兄弟姐妹,講述他們苦難的東帝汶人,如何請求外國勢力把他們從壓迫中解救出來。

這即是霍塔所質疑的:既然西方勢力可以幫助東帝汶人享受自由,為甚麼伊拉克人不能獲得同樣的機會呢?儘管為最近揭露出來的美軍虐囚事件深感不安,現任東帝汶外交部長的霍塔,還是不改他支持美國對伊戰爭的態度,他列舉一系列事實,例如科索沃戰事北約轟炸南斯拉夫等,說明國際軍事干預的正義性和必要性。

為甚麼在對待美伊戰爭的問題上,霍塔成了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中的異數?這和霍塔自身的經歷,以及他的祖國所經歷的巨大災難有關。霍塔1949年12月26日生於帝力,由於積極參與東帝汶抵抗運動,他曾經長期流亡海外,從事國際法和人權法研究。霍塔主張東帝汶人民擁有自決權,多年來堅持向聯合國、歐洲議會等提交東帝汶問題,呼籲尊重人權。1996年,霍塔與貝洛大主教同獲諾貝爾和平獎,挪威諾貝爾委員會給予霍塔的頒獎理由是:「對被壓迫的人們持久地做出自我犧牲的貢獻。」

作為傑出的人權鬥士,霍塔長期努力的一個目標,是以侵犯人權為由,阻止美國販賣武器給印尼,並爭取美國等西方國家支持東帝汶人民的抗爭。霍塔成功了,他因此希望伊拉克人民藉助美國的軍事力量,擺脫薩達姆殘酷的專制統治。

霍塔的擁戰,並不改變他的和平主義立場,只是在戰爭與和平的關係上,他持有一種辯證的觀點而已。(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出兵造成中東動盪 美國賠償埃及三億美元
印度與美國同意加強國防和反恐合作
娜仁花:「六.四」北京的血色清晨
布什的諾曼第演說只談D-DAY不提伊拉克戰爭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