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無需國家補貼的高學費大學

標籤:

【大紀元7月14日訊】這一兩個禮拜以來,大學是否要調漲學費又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反高學費」也成為不少社會團體的訴求。

教育部目前的作法是有條件的允許大學調漲學費:公立大學基本上不漲,而私立大學基本上視財務情況而定。可想而見的,這是一個兩面都不太討好的作法:反高學費團體認為政府還是違背了「不調漲」的政策宣示,而各大學則大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事實上,大學學費問題已經越來越像一個死結。從一方面來說,隨著大學數目增加,國家補助大學財務的能力越來越左支右絀,這是不爭的事實。從另一方面來說,擔憂高學費的團體認為這會阻礙工農子弟接受大學教育的機會,造成貧富不均日益擴大的現象,這也是不能不加以考慮的問題。

反高學費團體認為解決問題之道在於強化國家對大學的補貼,但是,姑且不論「所有大學通通變成國立大學」可不可能,更重要的問題可能是:由沒有讀大學的人來補貼讀大學的人公平嗎?如果要課徵所謂的「企業教育捐」,又要如何阻止企業把這筆稅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或甚至因為成本增加而導致更高的失業率?

除此之外,「通通變成國立大學」難道是提高大學教育水準的終南捷徑?一個齊頭式平等的教育體制,又要怎麼教育出能夠適應全球化競爭、產業快速變遷的社會新鮮人?

但是這也並不意味著在目前的情況下,調漲學費就有十足的正當性。天下當然沒有免費的午餐,但是在一個市場競爭不夠強烈的環境中,要如何保障消費者不會付了費,買到的卻是一頓爛午餐?在一個生產者被直接補貼,而且國家既阻擋競爭者加入,又沒有可信的評鑑及退場機制的環境中,要如何保證高學費能夠明確貢獻到高等教育的品質改善?

但是這個死結並非沒有解套之道。我們不妨同意國家有維持學費不高的國立大學的需要,而且也應該盡力讓工農子弟能夠有接受大學教育的機會。但是這並不代表我們就必須否定有些人對於「高學費、高品質」大學的強烈需求。

從現實面來說,如果國內沒有這種大學,結果不過就是讓這些人轉而出國購買教育。事實上,如果這些人願意自費接受高學費的私立大學教育,等於是將國家的資源節省下來,用來照顧真正需要照顧的弱勢家庭子女,有何不宜?

從規範面來說,國家本來就不應該禁止人民追求更好的教育水準。在義務教育方面,國家能不能將「人民應受教育」上綱到「人民應受哪一種形式的教育」,都是有所爭議的問題,更不要說在不屬於義務教育的高等教育,還設下種種進入管制。

荷蘭憲法早在一八四八年就已經規定,公民個人或團體有權開辦學校而不用事先獲得當局批准;現行憲法又規定,公民享有教育自由,包括開辦學校的自由。義大利憲法第三十三條也規定:機關與私人均有權創辦無需國家負擔之學校與教育機構。我國何不參考此種精神,開放無需國家補貼的大學,包括高學費大學?──轉自台灣大紀元時報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新南威爾士大學提高學費 需付2萬元才能攻讀
納斯達克加強審查中港企業IPO 防暴漲暴跌
消息:法拉利首款電動車50萬歐元起價
中國銅供應過剩加劇 顯示經濟低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