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 草:傳統文化 是否正在漸漸失去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7月28日訊】全球化大環境下,華夏傳統即將遺失?

最近,社會公衆明確地感受到了一次華夏傳統的即將遺失,並同時引起了一系列的新的反思,就是在新的全球化大環境中,在西方生活方式和西方文化隨著經濟強勢席捲而來的時候,是否也要把我們的傳統文化和傳統生活方式一併改變?

中國文化曾經有它的從容和優雅,也曾經在歷史上寫下輝煌不朽的一筆。“中國在西元前3世紀到13世紀之間保持一個西方所望塵莫及的科學知識水平”,中國的科學發明和發現“往往遠遠超過同時代的歐洲,特別是15世紀之前更是如此”。

近200年間,中國飽經滄桑,特別是新中國誕生前,世界列強對中國的蹂躪,無休止的戰亂動亂,帶來至今難以撫平的創傷。在瀕臨外憂內患的重重危機中,我們幾乎是身不由己地對傳統文化進行了清理和反思,並對其賦予了太多的批判和指責。

不得不清點:我們的傳統文化和傳統生活方式還剩下幾許?

1900年2月10日,梁啓超寫下了激揚一代中國人的巨作《少年中國說》,“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而今天,梁啓超曾寄望的少年具有的希望、進取、日新、破格、好行樂、盛氣、豪壯、造世界、“常思將來”、“常覺一切事無不可爲”的氣質都在這一代身上依稀地看見。可是,代價是他們身上的中國傳統日趨稀薄,他們身上的特質與個體不復存在,中國味淡不可聞。

古人曾把道德修養視爲人生的終極追求,不過,在全球化的今天,個人奮鬥、快樂、自由通通比道德來得重要;現在的孩子還有很多別的事要忙。

初始的風雅在父母們的雞毛撣子和考級的壓力下,已經被扭曲,再也保持不了它們唯美的形狀了。

90年代生人開始相信聖誕老人了,開始在麥當勞必勝客裏過生日。他們不知道阿福,沒放過風箏,沒見過長命鎖,沒上過八仙桌,沒爬過大門檻,所以,傳統的東西在他們看來,是沒有質感的,是蒼白的。

到哪里才能找回我們丟失的傳統?怎麽樣才能寫出一篇《新少年中國》,而不僅僅是《少年全球化》?

傳統文化面臨的壓力:西方文化的如浪衝擊和我們知識份子的試圖擺脫。 

李約瑟曾經提出一個意義十分重大的課題:“爲什麽近代科學沒有發生在中國?”這個問題也曾經被許多中國知識份子思考著。李約瑟有一些很著名的觀點:近代科學之所以沒有在中國産生,一是中國沒有具備宜於科學成長的自然觀;二是中國人太講究實用,一些發現滯留在了經驗階段;三是中國的科舉制度扼殺了人們對自然規律探索的興趣,八股文扼殺了學生探索自然的興致,思想被束縛在古書和名利上,“學而優則仕”成了讀書人的第一追求。實際上,這種影響至今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於我國社會中,強烈的官本位意識對科學和創新産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楊振寧在講到中國本土爲什麽還沒有人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也明確指出:“中庸之道對於科學發展不是最好。中國爲何沒有得出歐幾裏德的幾何定律,在於它所揭示出的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科學精神與中國倡導中庸、不太允許標新立異的文化傳統相背離,這種文化機制不利於培養標新立異的科技人才。”

我們自己的知識份子,也幾乎得出了同樣的結論:倡導中庸之道的中國文化傳統,不利於培養標新立異的科技人才。

正視現實:誰能保護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傳統生活方式?

考官作爲中國內地語文界的精英尚且如此,等而下之的教師中國傳統文化水準如何可想而知。這當然不是他們的錯。長期以來,我們把語文課當政治課上,重的是思想灌輸,要的是政治正確,“文革”十年破“四舊”更是把中國傳統文化“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中成長的教師,中國傳統文化的修養必是先天不足、後天失調。正如岳飛“保全”不了北宋或者南宋,靠這樣的教師,沿襲舊的爲政治服務的語文教育模式,是“保全”不了中國傳統文化的。

另外一種現實:白領們如奉圭臬的傳統文化和傳統生活方式的現在進行時。
在韓國將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列入它的文化遺産時,國內輿論一片譁然。其中有一篇標題爲《“去傳統化”將文化遺産拱手讓人》的文章(作者韓福東)這樣說,“中國長達一個世紀的‘去傳統化’運動並沒有導致中國富強,它只造成了‘斷裂的一代’——對傳統文化無知的失落的一代人。……由於我們對傳統的冷落,以至我們對傳統的保存遠不及鄰國。我們心有不甘,不過我們真的怨不得別人,是我們自己主動把文化遺産拱手讓人。”
那麽,在一個日益物質化、全球化的現代社會,保持一種傳統文化習慣,保持用傳統文化下的生活方式,有沒有可能呢?

傳統文化在中國已然式微,但在新中國白領張勳眼裏卻仍舊如奉圭臬。這個白領階層的出現,其實不過20幾年的時間。這一個群體,通常被描繪成爲西裝革履、講英語、崇尚西方文化、抛棄傳統的形象。但是他說,“我曾經想過,以後要發起一個‘四書五經基金會’,誰能把它背出來就發給一筆獎金,以此來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播。”

很多人都認爲,在中國,傳統文化與寫字樓文化並沒有必然的聯繫。事實上,如果這樣看待傳統文化,那就證明我們對傳統文化確實已經有很多誤解了。

同樣,傳統民俗負擔著承載傳統文化的重大使命。當端午節申遺的消息如一記鐘聲敲響的時候,我們不能不思考鄰國的經驗,對自己的鞭炮、年畫倍加珍惜。

觀點:我們必須向鄰國日本學習。

日本就很注意文化傳統的繼承和保護。凡歷史悠久的文化古迹都被國家定爲“國寶”,日本最多的國寶是寺廟,很多都有上千年的歷史,如京都的金閣寺,奈良的東大寺、招提寺等。它們是古代建築藝術的瑰寶,更是歷史與文化的見證。同時,日本很多城市也都有保存完好的古城,如名古屋、熊本古城等。日本每個城市都有博物館,裏面有各種各樣的文物、書籍、模型和畫像,讓人們對歷史和傳統文化有一個直觀的認識。日本在保護文化遺産方面確實是用心良苦!由於現代城市的發展,很多地方已經徹底改變了模樣,但作爲無形的文化傳承,日本人延續了幾百年前的生活習俗和形式。每年各地例行節日很多,舉行的活動各式各樣,比如岐阜縣的高山節之類。東京的隅田焰火大會每年8月都要舉行一次,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每年的焰火大會都有上百萬人觀看。雖然只能從高樓大廈的夾縫裏觀賞,但五光十色的焰火在樓與樓之間升騰,引起陣陣歡呼聲。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並沒有把傳統看成是現代化的對立面,傳統並沒有影響日本的現代化進程。日本人的觀念中有迷信的成分,但他們又是現代人,有時間觀念、金錢觀念和效益觀念。個性張揚不夠,這是東方文化的特點,日本人個性張揚不夠卻並沒有阻礙日本的進步,恰恰相反,團隊意識對增強日本人的向心力還大有幫助。

對傳統我們不應一概拒絕,而是應該更多地反思,這樣就不會迷失。我們對文化傳統的忽視,更多的來至於追求現代化的實用主義態度的揚棄論。長期以來,國內一直存在著兩種極端行爲,不是盲目“崇洋”,就是盲目“排外”。在當前的情況下,我們要強調傳統的價值,但也必須警惕報仇雪恨的義和團式的心態以及大中華主義和泛中華主義情結,因爲這種心態極易演化成爲極端的國家主義,使人喪失價值理性。

轉自中華大參考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藍衫樂舞團』將參加『第八屆台灣嘉年華』
韓報:台灣播韓劇「大長今」掀起韓流新時尚
宜蘭童玩節 泰國民俗舞團優雅溫和
葉菊蘭:建立台灣成為世界客家文化中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