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四、五十度沙漠高溫缺水生活

吳炫三北非印象《迎風前進》

標籤:

【大紀元8月5日訊】(自由時報記者凌美雪╱台北報導)帶著北非豔夏赤熱烘染的黝黑膚色,吳炫三回到台灣的第二天,便迫不及待地以他剛學會處理的電子圖檔,展示他在北非停留一個月的兩件雕塑作品《旅行者》及《迎風前進》,前者描述藝術家對旅行的詮釋,後者則是藝術家對生活在當地的居民的觀照。
 
吳炫三說,剛抵達北非時,邀請他去創作的法國藥商薩波多(Sapodo ),派車接他前往一處偏遠的莊園,那是一個位於沙漠綠洲的小城鎮馬拉凱奇(Marrakech ),燠熱乾旱,一路上煙塵滾滾,沿途只見貧窮的路人手比茶壺狀做出向嘴裡倒水的姿勢,向開車路過的人要水喝。沒想到抵達莊園後,不過一牆之隔,豪華的度假寓所在眼前開展,令人想起杜甫所說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也由於這樣極端的對照,讓他每次離開莊園去接觸當地人時,對於在惡劣環境下生存的人們有更深刻的感受與震撼。
 
「在那個一個月下不到幾秒鐘雨滴的沙漠旱地,每天四、五十度高溫,時常還有伸手不見五指的沙風暴襲捲過境,有點像住在烘乾機裡,讓我感覺到更需要挺起胸膛,才不會失去生命的戰鬥力。」於是,《迎風前進》成為吳炫三對北非生活的印象記錄。

薩波多陪著吳炫三在當地到處尋找廢棄的媒材,用汽車中間的軸盤挺住作品的中心,因為機械有帶動生產能量的功能,然後,再以車禍衝撞過、扭曲的氣車外殼包裝身體,最後完成了高三米三、重達三百公斤的作品。原來吳炫三慣用的紅、白、黑色澤,在當地也做了局部修正,因為太陽太熾烈,天空色彩太明豔,無法放入黑的元素,改以咖啡色代替。

《迎風前進》及《旅行者》兩件作品,目前留在薩波多的莊園裡展示,國人雖無法親睹,但他很希望透過影像畫面,跟大家分享他在北非的見聞與體驗。

相關新聞
奇特的旅遊新趨勢:搭機時什麼事都不做
專家推薦搭機前吃這種水果 讓飛行更舒適
什麼是鳥擊? 飛行員應該如何處理?
飛機乘客登機時 空服員有哪些事要做?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