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良慶:MBO 擋不住的誘惑

沈良慶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9月14日訊】2001年底,國內財經媒體曾對剛浮出水面就鬧得沸沸揚揚的上市公司MBO(管理層收購控股)進行過報道。爭論的一方是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自重的主流經濟學家和國營企業CEO們,認爲此乃解決國營企業效率低下、資産流失問題和實現産權改革的靈丹妙藥。另一方則是代表中小股東利益的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教授郎咸平,認爲這是鋪滿鮮花的陷阱:“懷疑整個事情背後的主導者可能是一群非常聰明的專家。從頭到尾做了設計,說盡國有企業的壞處。”“對於不法分子,這是最後一次剝削的機會,所以嚷嚷著要趕快實行MBO,用低價購買國有股,然後用高價賣掉。”

我無力攀經濟學家和CEO高枝,亦非中小股民,甚至連“員工”也幹不成,只能聽黨的話當無業遊民。生活在化外,雖然落得自由自在,日子久了,難免寂寞,何況肚皮是不肯鬧獨立的。凡心一動,看到郎先生孤身舌戰群雄,就想打一回抱不平,順便掙點稿酬。近14000字的《MBO:最後的晚餐?》寫出後,卻無處兜售。過了很長時間,我將該文寄給肖雪慧君,經她推薦在《東方文化》雙月刊2002年第6期發表(據說這家敢登不同觀點文章的學術期刊已經被迫停刊)。此時,MBO因爲樹大招風,只能變著花樣悄悄地進行。《經濟觀察報》主筆在對2002年進行盤點的長篇大論中,還替它叫屈,認爲平均主義拖了産權改革後腿。其實,郎先生竭力反對的並非産權改革本身,而是“掌勺者獨佔大鍋飯”的監守自盜行徑。筆桿子根本起不了那麽大的作用,MBO的主導者既非那幫專家,不同的聲音也拖不住權貴私有化後腿,頂多是幫忙、幫閒或者唱唱反調而已。在中國,領導改革事業的核心力量是緊握手中槍的黨。我們曾經冒著坐牢的危險呼籲保護私有財産和人權,直到這些條款按照黨的16大要求寫入欽定憲法,面對大量因爲失去土地和房屋而無助地上訪乃至自焚的農民和拆遷戶,我才意識到予取予奪、翻雲覆雨的黨確實偉大:公有制有公有制的好處,私有化有私有化的妙處,一切都在掌握中,有的是沒完沒了的豪門宴!

在上一波MBO狂潮中,專門提供經營者持股諮詢服務的上海榮正投資諮詢有限公司老闆鄭培敏大談MBO的好處:“是一個雙贏的過程,不是管理層要占國家的便宜,而是改變機制,做大蛋糕,大家都多得一份,國家得到稅收,經營者得到股權價值。”國家財産的名義主人能夠得到什麽?鄭氏沒有說,也不便說。當中央政府對MBO由暗送秋波到出現松綁迹象,有了上市公司康緣藥業“被動MBO”、 美羅藥業“間接MBO”和非上市中央直屬國企寶鋼主輔分離的寶鋼建設“混合MBO”等“成功案例”,MBO再度成爲財經媒體追逐熱點,“某香港學者”(指郎先生)又“掀起對國內國有企業産權改革(包括MBO)的徹底否定”時,吃産權改革飯的鄭氏卻學乖了,在爲2004年8月30日《經濟觀察報》財富版報道《海正藥業的MBO路徑》寫“點評”時擺出一副公正面孔說:“應一分爲二地看待MBO……本身並無好壞之分”。倘若不考慮中西語境的不同混說一氣,當然可以說“MBO本身並無好壞之分”;倘若“一分爲二地看待MBO”,就存在秦暉批判渾水摸魚的假洋鬼子時所說的“淮橘成枳”問題。美國的MBO是在兩權分離條件下股東爲了調動管理層積極性而採取的激勵兼約束措施,中國的 MBO則是在所有者被迫不在場和失語條件下專制政府這個大CEO對自己任命的國營企業小CEO私相授受的監守自盜措施,豈能同日而語。MBO同市場經濟國家有效配置資源的股票市場、期貨市場等交易工具一樣,移植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怪胎中,就孕育出官家通吃的毒瘤。

報道披露的海正藥業是全國520強重點企業,最大的抗生素抗腫瘤藥物生産基地。7月24日,第二大股東將其持有的16.24%股權協定轉讓,總價近2億元,還要加上二季度新增利潤。7月31日,海正藥業違規以集團工會名義借道杭州工商信託公司持股暗渡MBO陳倉,管理層只付出1.19億元就間接持有22.15%股權。海通證券有人分析說:“按今年一季報,海正藥業淨資産10.31億元,22.15%股權對應的淨資産爲2.28億元;再從贏利指標看,海正藥業去年淨利潤1.72億元,22.15%股權對應的淨利潤爲3800萬元。”管理層持股僅用一半的價格、投資回報率高達31.8%還不算,縮水後的資産還將由上年度“效益工資”支付收購費。內部人不花一分錢就MBO了,中國的億萬富豪就這樣産生了!這是MBO的一個縮影。誘惑是強烈的,條件是合適的,郎先生孤獨的聲音如何阻擋“國內”MBO匆忙的腳步。慶父不死,魯難不已;党權不除,國無寧日。

但願這篇聲援郎先生的文字不會被內部人指控爲裏通外國、誹謗改革者。

2004年9月8日

源自《議報》163期(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不代表大紀元。

相關新聞
沈良慶:虐囚--往事並不如煙
沈良慶:狗眼看人低——駁董雲虎關於中美人權之爭的謬論
沈良慶:政府的卑劣和法律的悲哀
沈良慶:從「鳥巢」看預算軟約束與科學發展觀的幽靈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