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蘭卡難民營環境衛生不佳 將成疾病溫床

人氣 17
標籤:

【大紀元1月13日報導】斯里蘭卡海嘯災後重建目擊系列之一(醫療衛生篇)(中央社記者黃旭昇斯里蘭卡特稿)如果以台灣人的觀點看待斯里蘭卡的災區衛生,與難民收容所的生活環境,當地無疑是相當糟糕。災後重建腳步才要開始之際,台灣前去支援救災的醫療團,擔心這些地方容易成為病媒溫床。

台灣路竹會醫療團前進斯里蘭卡受災最嚴重的安帕拉(AMPARA)地區,及東部巴地卡羅地區(BATTICALLOA)。這裡位在首都可倫坡東方約三百五十公里。災民可以說是屋漏偏逢連夜雨,路竹會一月五日到達時,至少有十五座難民營遭洪水侵襲,三萬名在海嘯中倖存的災民,被迫撤離收容所。

海嘯後,地區排水不良,垃圾堆積,午後的大雨讓收容所飽受淹水威脅。水,讓災民刻骨銘心。但是,沒有乾淨的水,直接影響災民的生活與健康。這裡的飲食習慣,是用手抓食。

住在卡魯凡其谷地一處學校收容中心的災民還算幸運,可以用學校的水源烹煮,婦女也在戶外的水龍頭替孩子洗澡。有些地區的難民營是取用水井的水,泡在髒河水中洗澡的鏡頭屢見不鮮。

這兩個地區的地方官員表示,整個東海岸有九十幾處的難民營,這還不包括由塔米爾之虎游擊隊所控制地區的災區。

拉長的海岸線,讓有些難民營沒有乾淨水源。賑災物資車輛,用塑膠水塔載運一車一車的水進入災區。但柔腸寸斷的惡劣交通,使運送物資的時間拉長。

有些道路、橋樑遭海嘯衝擊摧毀,有些僅容兩車交會的道路,只剩下三分之一路面,聯合國救援組織的賑災四輪驅動車輛,還得冒險穿越淹水區,救災變成與時間競賽。

台北醫學大學寄生蟲系教授鍾文政檢驗當地水質,發現雖然目前尚未被污染,但高密度生活的難民區,還是存在污染的問題。

走在難民營內,一不小心就會踩到「黃金」,角落到處有尿騷味,還可以瞧見白色的牛在難民營散步。滿樹的烏鴉虎視眈眈與野狗搶食垃圾堆的廚餘。人畜共同生活,環境污染更加嚴重。逃離家園的災民,就在這些髒地上準備三餐,蚊蠅還在四周飛舞。

花蓮門諾醫院醫師王理剛發現,在收容災民密度高的卡內基葛拉瑪難民營,罹患皮膚病的災民明顯增多。水源珍貴,個人衛生清潔觀念,以及集體席地而眠,讓難民營成為蓄勢待發的病媒溫床。

除了一般疾病外,醫師發現瘧疾、恙蟲、疥瘡等病媒蚊蟲傳染病,以及數起口腔癌、口腔癌前病變,精神重創造成失憶症、憂鬱症更嚴重、情緒不穩等病例。

前來觀察路竹會義診的澳洲醫療團,計畫在東海岸常駐半年提供醫療協助。路竹會會長劉啟群說,災後重建路迢迢。公共衛生要比醫療需求更殷切,也是災民立即面臨的健康威脅。

斯里蘭卡的蚊子之兇,讓人印象深刻。防蚊噴液、藥膏、蚊帳、防蚊貼,甚至在台灣餐桌用來防蠅的紗罩全部出籠,醫療團還是有人被蚊子叮得滿手通紅。

路竹會義診的第一天,瓦樂奇(VALAICHENAI)難民營就有一名媽媽抱著孩子來急診,一歲半的小病患已經眼睛翻白,全身熱痙攣。鍾文政教授在血液檢體中,發現虐原蟲。

三日虐、間日虐在斯里蘭卡東海岸的病患不少,更嚴重的惡性虐還會致命。小病患經過醫療後,媽媽才憂心忡忡的帶回去休息。

鑑於災區醫療與公衛體系瓦解,系統復健需要龐大的資源與時間,台灣路竹會認為台灣應持續對南亞災害地區醫療與人道援助,並建設醫療與公衛體系。

短期及時救助方面,建立公共衛生概念,防治病媒傳染途徑,這是台灣目前可以著力之處。公共衛生專家前進災區指導,配合環境用藥、噴灑器具的支援,觀念的溝通與人力的協助,清潔用水的供應,都是災區的需求。

相關新聞
亞齊、斯里蘭卡 傳出叛亂、宗教衝突
斯里蘭卡災區學校今天開課
斯里蘭卡海嘯受難  加州「直接救濟」助援
新加坡第二批救援物資運往斯里蘭卡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