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足征戰亞運 定調

標籤:

【大紀元1月22日訊】〔自由時報記者王翔╱台北報導〕體委會主委陳全壽昨天在年終記者會表示,開放男足參加亞運、東亞運是明確規劃方向,如果男足真能參加明年杜哈亞運,將是繼一九六六年亞運,相隔四十年後,我國男足再度踏上亞運,也是我國男足發展的重大進程。

陳全壽表示,由於足球在國際的重要性和能見度,政府高層非常重視足球的發展,由於東亞運、亞運的男足參賽並不需要經過資格賽,只要報名就能參賽,相對世界盃、亞洲盃、奧運等大型比賽都要經過資格賽的方式完全不同。

陳全壽對男足參賽東亞運、亞運是非常樂觀可期,但男足是大團隊,仍得視最後培訓經費而定。

體委會競技處長吳龍山表示,足協必須趕快提報培訓計畫,交由訓輔會議審查,再考量整體培訓經費。

過去體委會、體總組團參加國際運動會都以奪牌、成績為優先考量,亞運幾乎都以亞洲盃前四或上屆亞運前四為標準,這個標準對於男足是很難達到的成績,可是亞運卻只要報名,就有機會和亞洲一流強隊交手,即使必輸,對拉高世界排名、技術提升、國內基層推展等都具正面意義。

巴西籍總教練迪多剛挑選的男足培訓隊,今天將進駐國訓中心,備戰3月5日起在台北舉行的東亞錦標賽預賽,同時也是啟動參戰10月東亞運、明年亞運的第一步。

足球破冰 意義重大

體委會主委陳全壽昨天對於開放國家男足隊進軍東亞運,甚至重返亞運,他公開表示「樂觀其成」。這項政策一旦正式拍板,對拉抬台灣足運,提升我國足球國際競爭力,的確具有重大意義,國內足壇高度關注。

翻開台灣男足參加亞運歷史,上一次竟然遠在一九六六年的第五屆曼谷亞運,之後長達四十年台灣男足無法在亞洲最大運動盛會上競「足」,對於台灣體育圈而言,實在是很大諷刺,也是國內足壇長久以來的最痛。

事實上,台灣曾參加過一九五四年和一九五八年的第二、三屆亞運,當時由「一代球王」李惠堂執掌兵符,一舉拿下二連霸,寫下我國歷史最輝煌的一頁。

不過,當時台灣隊幾乎都是「香港腳」,國家隊幾乎都靠香港球員外援,一九七○年代初期,台灣球員真正當家作主之後,剛好又碰上我國喪失會籍,期間無緣參加亞運,國際足總在一九七六年「排我納匪」,中華足協甚至在隔年被迫移籍到大洋洲區。

直到一九九○年北京亞運,台灣重回亞運戰場,但台灣男足實力已式微,始終無法達到國內自訂的亞運參賽標準,沒想到台灣男足球員這一等,就是四十年。

亞運之門打不開,國內足壇一度退而求其次,寄望能參加東亞運,沒想到體委會訂的東亞運參賽門檻更高,四年前大阪東亞運,國內足壇一再請命,甚至願意自費參加,可惜最後都無法如願成行,讓足壇鬱卒多年。

「足球」是全球最多人參與的運動,各國也盛行足球外交,足球的重要性和國際化不言可喻,學體育出身的陳主委更了然於胸。的確,台灣不能自外於世界足球大家庭之外,政府應積極協助男足出征東亞運與亞運。

體委會一旦敞開大門,足壇更得把握機會力爭上游,足協必須展現有效作為,提出長期培訓計畫,才不辜負體委會的美意和球迷們的殷切期盼。(記者黃照敦 )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國米被里賈納悶和0:0
英超足球聯賽冠軍之爭 切爾西隊再下一城
羅馬里奧向球王比利道歉 兩人停止口水戰
俄稍後決定是否申辦歐國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