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中油荷包滿 民眾大失血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月23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陳中興╱專題報導

過去1年多,台灣消費者飽受油價上漲之苦,除了國際原油大漲之外,油品市場上的「第三者」:台灣埃索環球石油公司撤出台灣市場,恐怕也是重要原因。

「石油管理法」2001年通過立法,同年12月26日開放油品進口,2002年起油品市場開放自由化,美商愛克美孚公司(EXXON )透過新加坡子公司轉投資的台灣埃索環球石油公司風光在台設立,並於2002年3月進口第1船汽油抵台,在完成安全儲油存量後,4月初開始對台灣市場供油。

台灣埃索存在時很短,從2002年4月開始供油,到2003年7月中旬退出市場,存在時間僅1年餘,但這段時間卻堪稱台灣油品市場競爭的黃金時代。

在當時包括中油、台塑、埃索等3家供油商,希望透過取得價格主權,吸引加油站加盟信心,於是掀起數波撼動輿論的價格戰。

在2002年9月,埃索下令中部13座加盟站汽油大降每公升3元,消息傳出,當天就使降價戰火由中部延燒到全國,只見對手加盟站忙著應戰,並透過加油站公會組織「勸阻」降價行為,直到1週後,埃索下令中部加油站縮小油價降幅,這波油價大戰才告休止。

再看2003年4月份,台塑調降汽、柴油每公升各1元、0.5元,中油立即跟進;但埃索隔天決定加碼調降到2元、2.5元,中油、台塑被迫奉陪。

埃索存在期間,油價戰幾乎每個月上演,價格之「亂」令人眼花撩亂,但這種市場的「亂」,正代表競爭事實。

當時,不僅3家供油商主動帶領價格戰,同時對加油站業者提出許多前所未有的「固樁」方案,例如中油曾提出讓每家加油站油槽灌滿,但不必立即付款的「賒帳」方案,中油拿出多達30億的賒帳基金,供加油站通路使用,台塑也跟進,提出相同條件;中油在當時曾提出高達8000萬元的贈品促銷,贈品內容包括PDA、筆記型電腦在內。

美國堪稱全球油價最便宜國家,且市場價格最能及時反映當時的原油成本,如果以中油公司油品出廠價(扣除所有稅費、加油站毛利 )與美國油價相比,大約可看出國內的競爭態勢,因為國內競爭愈激烈,中油的油品出廠價會貼近甚至低於美國油品平均出廠價(含加油站毛利在內 )。

以2002年8月20日為例,當時中油92無鉛汽油出廠價為每公升新台幣7.26元,美國各州加權平均後,當週同級汽油零售價扣除稅負之後,含加油站毛利之出廠價8.61元,中油出廠價比美國平均價至少低11.5%。

到10月1日,台灣島內競爭情勢更加激烈,當時92無鉛汽油國內出廠價7.64元,美國則高掛在9.07元,中油出廠價比美國平均價低了15.7%。但在2004年12月28日,埃索撤離台灣市場1年半後,中油92無鉛汽油出廠價漲為11.45元,美國相同規格汽油含加油站毛利平均價為10.47元,台灣市場失去埃索的競爭壓力後,果然使中油出廠價由低於美國15.7%,翻升為高於美國9.4%。

中油、台塑「雙佔」之下的台灣油品市場,究竟有無競爭?從上述這組數字比較之下即可看出梗概。

有趣的是,中油即使在2002年面臨市場強大競爭,當年度上繳盈餘仍達68億元;2003年競爭力仍在,上繳盈餘成長到101億元,並且額外多提撥26億元作為退休準備。

顯然中油出廠價壓低到低於美國煉油廠出廠價時,仍然不會賠錢,甚至可以多提員工退休準備,這種「穩賺不賠」功力,看在一般民間企業眼裡,真是比神還神,讓人弄不清楚,為何人事成本高得嚇人,且屬於國營體制的中油公司,居然可以在原油成本波動劇烈時,依舊保持高獲利。

反觀去(2004 )年國內油品市場,在缺乏競爭的基本形勢下,全年中油共調漲6次油價,每次都在台塑石化全額跟進之下「順利」調漲,除了消費者團體質疑、公平會調查之外,別無「第三者」對油品雙雄的連番漲價行動祭出牽制動作,消費者自然也處於挨打局面;結果造就中油盈餘創5年來新高,達260億元。

美國市場自2002年起油價就處於上漲階段,在過程中美國消費者罵聲不斷,在網站上、報刊上責備油商漲價的文章俯拾皆是;1位名叫「Joe Bob White」的矽谷連鎖便利商店股東,2003年3月接受當地媒體訪問時指出,他苦惱於油商抬高油價,油價上漲至今,不是店裡得自己吸收,就是得轉嫁到消費者身上(美國便利店可兼賣汽油 ),他痛恨自己的工作與大眾荷包失血有關。

也有亞歷桑那州一處網站表示,在這波油價上漲聲中,煉油廠是最大贏家,在每加侖2.1美元的油價當中,有1/4以上是煉油廠賺走,產油國只比煉油廠多賺40%;相同狀況似乎也發生在台灣。

美國人民平均國民所得將近台灣的3倍,但油價卻比台灣便宜,即使漲到歷史最高點,漲幅高達1倍以上,但此刻美國油價仍較台灣低上一截,台灣民眾對高油價的反感,並非沒有道理。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