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平抑油價 中油責無旁貸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月23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陳中興╱專題報導

中油公司煉製結構老舊,產品附加價值低落,加上人員老化,平均用人成本比台塑高出1倍,多項市場陋規導致成本雪上加霜,作為負有政策使命之國營事業,經濟部應督促中油提升效率,再談反映原油成本。

去年消費者物價上漲1.8%,創下民國85年以來新高,雖然不到2%的通膨與民國80年代動輒4%相比仍是小巫見大巫,但當時受僱者經常性薪資年成長率年年都在10-20%之間,近幾年來,則呈現停滯、甚至減薪現象。

以去年1-10月經常性薪資來看,僅成長2.11%,扣掉物價上漲,實質可支配所得幾乎未見提高,但民生物價卻又面臨上漲,這1.8%的「輕微通膨」造成的「消費寒蟬」效應絕對不容小覷。

受薪階級尚且如此,對於只能靠退休金孳息度日的退休族來說,物價上漲更是致命,目前定存利率約1.5%左右,甚至連物價上漲率都趕不上,目前過的是「蝕本」生活。

經濟部長何美玥一說電價要漲,馬上引起社會恐慌,但事實上油價上漲對物價的帶動效果與電價相當。據主計處經濟模型推算,電價上漲10%,消費者物價總指數(CPI )將被帶動上漲0.39個百分點;若是油價上漲10%,CPI也會被推升達0.37個百分點,亦即:漲油價效果幾乎等於漲電價,但因油價調漲是授權中油進行,大眾不知不覺就陷入物價上漲的無聲漩渦而不自知。

國內油品市場由中油公司與台塑石化公司雙佔,中油佔其中70%,且屬國營事業,無論市場面、政策面都肩負著平抑物價的重要責任,中油的經營效率牽涉到全民是否能享有低廉能源,在原油價格大漲時,高效率的中油對輸入型通膨的抑制能力自然較強。

由目前中油煉製結構來看,早期為滿足工業用,因此製程設計上偏重低附加價值的燃料油,早年燃料油生產比重高達35%,目前仍在20-30%之間,大量低價的燃料油,造成中油產值低落,獲利空間也被壓縮,在原油上漲時,削弱自行吸收高漲成本的能力。

再看中油公司人力成本,若加計退休金提撥,平均每人每年高達140萬元,每年花在人事上的成本超過200億元,雖然這是傳統包袱,但以中油每名員工人事成本絕對值來看,中油幾乎是台塑的2倍。

此外,部份市場陋規也不斷侵蝕效率,例如在零售合約中規定,遇到漲價時,加油站在漲價生效後,10天內仍享有舊價;相對地,在遇到跌價時,則向前追溯3天提前享有新價;下游加油站客戶則觀「風向」,決定如何提油,利用合約規定套取更多利潤。

分析中油公司與美國境內煉油廠油品出廠價來看,扣除空污費、土污費、石油稅、貨物稅、營業稅等稅捐,中油95無鉛汽油出廠價比美國平均價高20.4%,即使扣除台灣加油站毛利偏高現象後,仍較美國高出7%左右,顯示中油在行銷成本方面仍有待降低。

中油公司在油品市場上具主導地位,但在原油漲價時總是帶頭上漲,跌價時卻老是被對手台塑石化搶先一步,明顯缺乏平抑物價的主動意志,不符社會對中油的期待,中油應有道德勇氣,重塑「老大哥」的風範。

近半油價 進了政府手中

記者陳中興╱專題報導

油價連番漲,油價結構被仔細檢視,事實上除了生產成本之外,零售價格內尚包括各項稅負及加油站毛利,以中油公司95無鉛汽油為例,真正油品出廠價僅零售價的52%左右。

對各國政府來說,油品是徵稅的重要來源,在南韓,各項附加在油品上的稅負高達零售牌價的61.5%,美國各州平均也有25%,新加坡與台灣相同,都是37%。

除了稅之外,油公司賦予加油站毛利平均是每公升2.583元,以95無鉛汽油來看,單項毛利是每公升2.46元,這就是加油站經銷中油油品所賺利潤,但近年來因為加油站競爭激烈,幾乎半數毛利都被轉換贈品落到消費者手中。

各項稅負當中,以貨物稅最重,採從量課稅,汽油每公升課徵6.83元;營業稅1.10元;在「石油管理法」通過後,加徵每公升0.371元石油稅,作為石油基金,主要供建立國家戰備儲油之用。另外,在「空氣污染防制法」、「土壤暨地下水污染整治法」通過後,再針對汽油加徵土污費、空污費每公升0.316元。總計在每公升23.20元零售牌價中,繳給政府的稅費就高達8.69元,比例達37.2%。

事實上,中油公司去年除了上繳盈餘約260億元之外,透過中油向消費者稽徵的固定稅費更達新台幣1000億元以上。

以最大宗的95無鉛汽油為例,加油站毛利換算目前零售牌價,比例約達10.06%,如果扣除加油站毛利,再扣掉各項稅費,每公升出廠價僅12.12元,約是零售牌價的52%。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