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學者:推動制憲宜與美方充分溝通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0月1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李佳霏台北十五日電)從國際觀點看台灣第七次憲改。台灣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委葉俊榮今天認為,國際應將關懷面向擴大到民眾對憲改議題的認同程度;台灣學者表示,台灣憲改受美、中態度牽制,未來推動制憲除要注意北京可能反應外,更需要與美國充分溝通,爭取美方支持。

葉俊榮上午出席台灣民主基金會舉辦的「二○○五年台灣憲改對國家發展的影響」研討會時表示,台灣與國際互動政冷經熱,反應在憲改議題上,台灣對憲改議題的探討空間被嚴重壓縮,且國際間對台灣的憲政變遷,也僅著重在總統等政治人物的談話,忽略台灣人民對憲改議題的認同程度。

他表示,第七次憲改將直接民權提升到憲法位階,未來國際間除了重視總統對憲改的言談之外,也必須把關懷面向擴大到民眾意向。

中央研究院歐美所研究員林正義及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林文程在共同發表的論文表示,在中國大陸於一九四六年制定,從未真正在台灣實施過的憲法,絕對不適合台灣的需要,制定一部新的憲法本來就是合情合理的事情,但台灣內有統獨爭議及朝野政爭的阻礙,外有中國及美國的牽制。

林文程指出,從歷史經驗來看,台灣修憲一直受到中國的牽制,但過去七次的修憲顯示,北京的態度受到兩岸關係好壞,以及中國對台灣政局認知的影響。

林文程說,台灣修憲雖然是北京及華府關注的議題,但不是衝擊台美中關係的主要因素,但如果台灣推動涉及與制定台灣為獨立主權國家的新憲法,可能引發台美中三邊關係的風暴,台灣並將承受來自北京及華府的雙重壓力。

他們在文中表示,陳總統在二○○四年連任之後,美國國務院公開、直接提出有限度支持台灣民主的走向,意味著美國推動全球民主的適用有所侷限,一切全以美國國家利益為考量,必要時可能為顧及亞太或台海和平,壓制台灣民主的進展方向;部分美國人士甚至擔心,台灣修憲會使兩岸的分離成為永久性。

他們認為,今年台灣修憲之後,顯示美國的上述判斷並不正確,事實是,「如果台灣內部主要政黨有共識,憲改可以通過也不致牽動兩岸關係」。

林正義表示,很諷刺的是,台灣民主經驗雖然造成美國困擾,但美方卻認為台美間應該討論「如何讓台灣的範例,供全世界有意推動民主改造的國家引為借鏡」,因此,台灣未來推動制憲除要注意北京可能反應外,更需要與美國充分溝通,爭取美方支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