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透視:郁悶─象牙塔裡的口頭禪

標籤:

【大紀元10月25日訊】先看一張清單孟

* 2005年9月20日,一名想要跳樓的女大學生,被發現站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西門內民德樓的9層陽台上﹔
* 9月19日,北京北方交通大學機電學院一男研究生,從南門田園學生公寓C幢樓7層窗口跳樓身亡﹔
* 9月19日,北京廣安門手帕口橋北的鐵路上,24歲的中央音樂學院管弦系三年級女研究生撞列車。自殺未遂﹔
* 8月26日,中國地質大學一三年級學生,從知春路錦秋花園小區23樓墜亡﹔
* 7月25日,北京大學33號宿舍樓,心理學系一名02級本科男生從5樓宿舍陽台跳樓身亡﹔
* 6月21日,北京理工大學機電工程學院三年級學生張乃健,從中心教學樓13層的廁所窗戶跳樓自殺﹔
* 6月4日,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社會學系一名大學二年級女生,從學校公寓4層跳樓身亡﹔
* 6月4日,北京師範大學一名韓國留學生,自校公寓樓7層跳下身亡﹔
* ……

這只是北京公開的不完全名單,不公開的還有。今年9月,北京高校大學生安全教育工作會議透露,是年1月至6月,北京大學生自殺死亡的至少有10人。

看著一條條年輕鮮活的生命尚未完全綻放,就在眼前轉瞬即逝,沒有誰會不痛心疾首。

在上海,至今還是話題的是孟8月20日中國科學院有機化學研究所在讀衡陽籍博士生、26歲的孟懿,從教學樓7樓縱身跳下身亡。令人感到震驚的是,孟懿在決定自殺之前,沒有表露出任何徵兆。他是在下午四點左右跳樓的,這天凌晨還與同學下棋至三點,而後不經意地聽小收音機,每隔10多分鐘就寫下幾句話,還把寫的時間準確記下。在決定死亡的這個黎明,他寫下平靜的文字,給這些文字起了個觸目驚心的題目《寫在最後的話》。

白天,同學發現了這些文字,於是整天陪伴他,直到下午四點,乘同學不注意的瞬間,他縱身一躍。他留下一份遺書,自述結束生命的原因是“厭世,想偷懶,精神抑鬱”。他如此冷靜而絕情地選擇死亡,人世間所有的事物都無法挽留他。上海震驚,全國震驚。短短一天,僅新浪網就有 2000多網友發帖關注。

北京聯合大學信息學院02級學生程小龍,在北京聯合大學、對外經貿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和北京化工大學發放200份問卷,收回的189份有效問卷中,有近三分之一的被調查者承認,自己曾有過自殺念頭。

《中國青年報》也有一份調查,14%的大學生出現過抑鬱症狀,17%的人有焦慮症狀,12%的人存在敵對情緒。另據統計,北京地區患有抑鬱症的大學生就有10萬人,而抑鬱症患者中有10%-15%的人最終可能選擇自殺。以此推算,可能主動放棄自己生命的大學生人數令人不寒而栗。

‘三高’人群

自殺有各種原因,博士生孟懿的“精神抑鬱”無疑是主要原因。有學者認為,中國抑鬱症高發人群的特點是“三高”,高文化,高收入,高職位,這些人的人生目標大,總想乾出自己能力以外的事,心理承受能力又沒那麼高,一般而言,被視作“天之驕子”的大學生就具備“三高”人群的心理特徵。

不過,也有學者認為,在當今中國社會,心理問題是普遍現象,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其它群體所承受的壓力,不比大學生小,國家衛生部的報告稱,每年至少25萬人自殺身亡,200萬人自殺未遂,其它群體只是沒有像大學生那樣,被人們關注而引發社會議論而已。大學生總體屬於心理健康群體,文化層次越高,反而越能化解心理問題。

高校學子究竟是不是心理弱勢群體?還是留給教育學、心理學的專家和學者去作判斷吧。

‘郁悶’藥方

不能否認的是,這些年“郁悶”這一最早在高校這座象牙塔裡流行的口頭禪,已經在社會上成為流行時尚詞。在日常生活中,人人有郁悶的體驗,而事實上絕大部分能很快走出抑鬱的陰影。

學者和專家都為大學生的精神抑鬱,開出各種“藥方”孟定期心理健康普查,長期服藥,建立自殺預警機制,建立良好的校園氛圍,學校、社區和家長、教師共同營造心理支持系統。

2005年9月底,上海54所中小學被命名為上海首批“生命教育試點學校”。據瞭解,生命教育的指導綱要已經下發,涵蓋了青春期教育、安全教育、情感態度等方面內容,沒有固定教材,不單獨設課,透過課程教學、專題教育和課外活動推進。

不過,這一生命教育似乎缺少了重要一點孟如何看待自殺,自殺行為有沒有另類合理性,對自殺行為應該多一點理解和寬容,自殺者往往是為了尊嚴,或為了紀念,或為了生命的完美。自殺行為雖不提倡,但它至少與道德和責任感沒有關聯。在不少遠去者心目中,生命的質量比生命的長度更值得追求。對此,應該尊重個體對生與死的選擇。(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高智晟/楚望台:陝北油田事件真相調查(七)
【透視中國】曹長青:末日的瘋狂
人生感悟:漫談情為何物
新聞透視╱藍綠焦土對抗 立院難有成績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