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經驗吃不了苦 北京大學生就業難

標籤:

【大紀元11月25日訊】2006屆畢業生首場招聘會日前在海澱區展覽館開幕,140多家單位,4700多個崗位竟然吸引了來自北京、河北、天津和瀋陽等地的上萬名大學生應聘。而僧多粥少的現象明顯的表現出中國畢業生供需矛盾突出。此外,畢業生不願到基層就業、高校就業指導內容膚淺等問題,都是導致首都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因素。

據《北京晚報》報道,從2001年至2006年,北京地區高校畢業生從6萬多人增加到18萬人,而崗位需求卻沒有太大的變化。畢業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來社會公認的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直接原因。

學者指出,隨著高校擴招,畢業生數量的增加,社會需求和畢業生的擇業願望之間有很大差距,出現供大於求的局面。當前大學生就業率低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大學生「有業不就」,這其中有兩個原因:一是很多畢業生的就業期望值比較高,不願到基層就業;二是很多畢業生選擇考研而不就業。

北京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近日發表一項調查顯示,企業接收大學生後一兩年內流失率在30%以上,因為吃不了苦而被淘汰高達50%。

在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同時,用人單位也普遍存在著「選材難」。許多企業反映,大學生做事眼高手低,不願從基層做起,缺乏吃苦耐勞精神。

某些企業要求新進人員必須經過基層鍛煉,但往往實習三天就有人因為吃不了苦而被淘汰。此外,大學生就業後穩定性差,是造成企業不願意接收大學生的另一重要原因。

調查還顯示,大學生求職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缺乏工作經驗」,占63%。企業代表則認為,中國的教育體制多年來按照一種模式培養人才,專業設置脫離社會需求,不注重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來到單位的大學畢業生連什麼是界面都搞不清楚。

一些企業的代表反映,現在的老師都忙於搞科研、發表論文,沒有時間花在學生的素質培養上。大學生有的是專業知識,缺的是禮儀和法律觀念,大學裡有的是教授,缺的是「教練」。大學應當開設實用教育學這樣的課程,教育和訓練學生如何做人,學會與人溝通,增強團隊精神,做一個企業所歡迎的大學生。

北京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的調查顯示,近年來,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專業特色的學校追求綜合發展,紛紛上馬外貿、法律、金融、管理以及工業設計等專業,致使這些專業的畢業生就業難度加大。廣告、法學、環境工程、人文類專業簽約率較低。

此外,專科(高職)生就業難度加大,目前在北京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存檔的未辦理就業手續的畢業生中,專科(高職)生占59%。@(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新外勞政策 求才廣告 限登4大報
馬英九屏東山地鄉為王進士輔選 承諾照顧住民
就業服務協會推動認養殉職傷殘員警孩童募款
林益世與青年對談  推五大青年政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