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毓民:香港政改決戰前夕

黃毓民

標籤:

【大紀元12月22日訊】最近在香港,有關政改的爭吵得十分厲害,尤其臨近立法會要表決政府的政制發展第五號報告書的時候。近日來,不管是對政府,還是對泛民主派來說,形勢都相當嚴峻。政府已經出盡八寶,腦筋用盡去準備,希望報告書能夠在立法會中獲得三分之二多數的通過,而泛民主派也不甘示弱,大家都在緊緊地“箍票”。

而雙方爭論的焦點就是;一、究竟這個所謂港府之政改方案的第五號報告書是“民主”的還是“不民主”的?二、方案被否決,是否就代表會如曾蔭權所說的,要達致普選將會“遙遙無期”?又或是要把政制發展“原地踏步”的責任完全地推向否決這個政改方案的泛民主派呢?這些真的要香港市民睜亮眼睛,理性地去作判斷。而我個人的意見就已經是衆所周知的。

這一陣子,我不斷走上街頭,在“街頭論壇”中批判港府的政改方案。而我所持的理由十分簡單,就是因爲這基本上不是一個讓香港可以建立一個長治久安制度的政改方案。香港將來的民主制度是無法通過這個所謂的政改方案而得到建立。理由是,這個政改方案只是解決了零七、零八年選舉的安排,其中包括了行政長官的選舉辦法、立法會的選舉辦法,而它是根據去年四月二十六日人大常委會的釋法來做基礎的。

衆所周知,去年四月二十六日人大常委會所作的釋法其實就是修改了基本法,阻礙了香港的民主進程。其中最顯著的一點就是,在去年釋法所有的決定中,其中有一條規定了立法機關産生的比例不變,換言之,現有的功能組別和分區直選在立法會中各占一半和各占三十席的比例不變。而這個比例不變其實是與基本法中所謂“政制循序漸進”有所抵觸。

根據基本法,香港回歸中國之後,立法會分區直選議席由二十席增加至二十四席,繼而增加至三十席。然後,相對而言,那些小圈子選舉的席位就依次減少,譬如功能組別原本有三十席,選舉委員會就有十席。而這八百位選舉委員會的選舉委員又可以選行政長官,又可以選立法會。在第一屆立法會中,有十個立法會的席位是由選舉委員會選舉産生,其後的一屆就只剩下六個,繼而六個也沒有了,然後就變成爲功能組別和分區直選的議席各占一半。接下來,明顯地直選的議席一定會不斷增加,而功能組別的議席會不斷減少,到最後,全部議席都由直選産生,這才叫“循序漸進”。

但去年的人大釋法就並不是這樣,它把立法會比例不變定了下來。而目前這個政改方案就把立法會的議席由六十席增加至七十席,然後功能組別占五席,分區直選又占五席。而功能組別的五個席位就由區議會互選産生。港府的觀點就認爲這相對地比較民主。但事實上,這個直選議席是沒有增加的,因爲比例不變的緣故。即議席增加,但比例沒有變。換言之,這個便不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民主政制。只不過是政府目前正在偷換概念、顛倒邏輯、混淆是非,然後把責任推在泛民主派身上。

在十二月二十一日星期三,立法會對政府所提出的政改方案進行討論及表決。那麽,方案被否決,政府該怎麽辦呢?我想港府和北京就要考慮,是否真的要“原地踏步”?政改方案是你們想出來的。既然,做了一盆不合大家口味的菜,爲何不可以再炒另一盆呢?還有就是爲何不可以跟泛民主派以及其他的黨派,去協商一個大家都比較能接受的新方案呢?方案被泛民主派否決了,你便原地踏步,然後把責任推向泛民主派,這是非常不公道。大家不妨拭目以待,好戲在後頭。

先前,雖然十二月四日曾有二十五萬人走上街頭抗議,即使港府表示只有六萬,但以中位數計算,也有十多萬人走上街頭要求一個普選的時間表,而特區政府卻完全沒有回應,反而後來跑去支援親政府政黨所辦的簽名運動。作爲行政長官的曾蔭權完全逾越了分際,他帶領著主要官員和行政會議成員走到街頭,去支援民建聯的簽名運動。這在香港政治史上,真是前所未有。曾蔭權倒不如加入民建聯好了。

作爲一位特區行政長官,如果已經站在某一個政黨的一方,而本身又沒有政黨背景的,這樣便會造成香港的政治對立。如果將來香港出現好像臺灣方面族群撕裂的情況,曾蔭權的責任便最大。

──轉自《自由亞洲電臺》(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團體抗議商台壓言論自由
凌锋:北京兩手對付香港輿論
黃毓民:中共壓言論製造「和諧」
港民主派批評政府收緊言論自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