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美國人也知道台灣為何是水果王國

人氣: 810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月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曾志遠紐約特稿)看過紐約公共電視第二十五台六日晚間的節目,可以了解到何以台灣繼「蝴蝶王國」後,又多了一個「水果王國」的美譽。影片介紹台灣如何利用海拔地勢的變化研究出特有的栽種條件,優越的農業專家如何調節產期和改良品種,讓地小人稠的台灣用另一種方式走進國際,讓老外也刮目相看。

二零零一年某天,陳耀圻、李道明等紀錄片導演和當時新聞局視聽資料處影視科科長楊崇智等聚在一起,為「台灣在國際上還有哪些賣點?」腦力激盪一番,結果激出「吃水果」的點子,於是展開連串的策劃、製作、拍攝、剪輯,以長達一年的工作時間,拍出短短二十五分鐘的紀錄片:「果香風華 — 台灣的水果」。

這部紀錄片被紐約公視台小小地改變了它的名字,成為「到亞洲旅遊–台灣,水果王國」,在六日晚間的「Asian America」時段中播映。而「Asian America」已建立起相當口碑,是為了加強亞美文化交流和幫助亞裔人士融入美國社會而開闢的節目,不但美國亞裔人士經常收看,也是許多美國人士了解亞洲的窗口。

目前在駐紐約台北經文處新聞組擔任秘書的楊崇智,回憶三、四年前和導演傅季中等人一起策劃、深入鄉間拍攝全片的過程。為了能捕捉水果的成長鏡頭,他們不惜花時間請教農委會專家、農改場技正,什麼時候到什麼地方可以拍到開花,在哪裡正是採收時節。就這樣馬不停蹄地走遍清境農場、南投埔里等中南部鄉間。 

影片雖短,卻知識性十足,讓大家知道台灣亞熱帶氣候,沒有北國的嚴寒及霜害,全島陽光充足,而且台灣地勢變化大,適合栽種熱帶、亞熱帶及溫帶的水果。

影片也說,台灣水果種植規模小,人工操作多,而且種水果的也大多以家族企業為主要結構,所以對果樹的照護就好像對待自己鍾愛的作品一樣呵護。

重要的是,由於台灣教育發達,培育出許多農業專家,而這些專家多半出自農村,學有所長後再回饋鄉梓。他們和各農村的產銷班合作,融合學理與實證,努力研發,使得台灣水果的改良日新月異,其中尤以產期調節和品種改良成果最佳。

產期調節的目的在分散產期,以避開夏季盛產期果品的競爭,一方面避免了果多價賤而傷農,另一方面也提供消費者全年穩定的水果選擇,雙方均蒙其利。

片中以葡萄為例,它原本生長在夏季,經調整為一年兩收,調節夏果六至八月及冬果十一月至隔年二月;再如蓮霧,也由夏季調整到十二月至隔年二月,這種方式讓台灣全年都有水果可吃。

至於品種改良方面,除了追求豐產、抗病和高品質外,少量又多樣化也是努力的目標。同一類水果可以發展出多種品種,例如荔枝就有七種以上,芒果有八種以上,番石榴也有五種以上。

片中最後還不忘介紹台灣水果目前朝多角化方向發展,例如製作成水果茶、水果餐,將水果納入飲食文化,或將水果應用在中藥材上,例如枇杷是止咳化痰良方、中國棗是常見的藥引之一等。

水果滿足台灣人的口腹之慾,或許這些常識對身在台灣的人都已熟悉不過,但這何嘗不是台灣在外交處處碰壁之餘,另闢蹊徑發揮台灣之美的賣點之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