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魔降福話燈籠

子嫣 朱家慧
font print 人氣: 222
【字號】    
   標籤: tags:

在電燈尚未問世之前,燈籠在黑夜裏為人們帶來光明;在科技掛帥的今天,一個燈籠對現代人又有甚麼意義呢? 其實燈籠在具有思古情懷的中國人心目中一直都有吉祥的象徵意義。由於燈籠,為古時候的人們驅逐黑暗的恐懼感,於是燈籠衍生為具有驅魔降福、祈許光明的象徵。

在閩南語中“燈”發音和“丁”相近,所以燈籠也用來祈求生子,在人們的期許下燈籠肩負著求平安、避邪、求取功名的重任。

還有一種“光明燈”,是民眾在歲末年初時,把燈籠放在寺廟中,藉以祈禱在一年中平安順利的祈福儀式。

燈籠除了它的象徵意義,民間還有以燈籠”為主角的節日,正月十五的元宵節,又稱燈節;元宵觀燈的習俗起源於漢朝初年,到了唐朝開元年間,用紮結花燈慶祝國泰民安,花燈風氣至此廣為流行;在元宵節晚上陪著小孩提燈籠的同時,也不免懷念起自己的童年往事……。

元宵節不只是熱鬧的花燈燈會,另外還有放天燈的習俗,天燈的由來眾說紛紜,其中之一的典故是,過去人們在躲避盜匪侵襲而四散逃逸之後,以燃放天燈為互報平安的信號,其後逐漸演變為向上天祈福許願的民俗活動;放天燈的活動近來深受年輕人的喜愛,天燈上寫滿了各種祈福的字詞,不論是否能夠上達天庭,放一盞天燈,在黑夜的天空中冉冉升起,心裏同時也油然而生無限的希望和光明。除了元宵節,還有另一個水燈節,又稱中元節,在黃曆的七月十五日放水燈含有慈悲普渡亡靈的象徵意義。

燈籠不只是在節慶上的用途,廟宇當然少不了燈籠的點綴,一方面拱托出莊嚴肅穆的氣氛,另一方面可讓人發思古之幽情。

在節慶及廟宇的熱鬧氣氛之外,最近燈籠又回到人們的居家生活中了,它搭上了另一波復古的順風車,有些住家的室內或餐廳、茶藝館中,常見到幾盞燈籠,用來增添一些風雅的氣氛。

燈籠的引人之處,除了它典雅質樸的外形,還有它獨特的燈光效果;由於燈罩質地輕薄,因此光線透過燈罩傳向四面八方時,光變得柔和而飄渺,散發著自然又有著微妙變化的燈光,將整個空間營造出了靜謐、細膩與溫柔的氛圍。在古意盎然情境的燈下,有無限的遐想空間,仿彿穿越了時空,回到唐詩宋詞的詩畫意境中。

【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說起端午節的民俗,你的腦海中想到什麼呢?應該少不了「粽」吧?印象中,多說粽子起源於紀念、奠祭戰國時代楚國的愛國大夫屈原,可是真是這樣嗎?粽子到底是怎麼來的?我們就從「粽」的文字內涵與相關文化民俗來探尋追索吧。
  • 黃曆的五月五日是端午節。除了大家普遍關注的粽子口味,古來還有更被關心的要點,那是什麼呢?古人重視養生,協和陰陽,在端午節也不例外。有什麼具體作法表現在民俗中呢?
  • 過去重門深鎖的上水鄉應龍廖公家塾(又名顯承堂),有186年的歷史,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今年3月12日修葺完工,舉行竣工開光禮儀暨例行春祭,首度開放予公眾參觀。未來祠堂都會定期開放,公眾終於有機會一窺這百年祠堂的真容。廖氏第二十傳裔孫、顯承堂修葺委員會主席廖崇興接受本報專訪,講述家族百年往事。原來,在顯承堂誕生的背後,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廖氏族人為早逝才子圓夢的感人故事。
  • 竹枝詞譜寫的秋歌多采多姿,詞情貼近人心,直寫人生,抒發心情,描繪人生風塵中片片真情。玩味其中,一些人生的心情,一些未能安放的追憶,或許得到慰藉,得到淨化昇華!
  • 元宵花燈詩情畫意,人間與天上相繫:「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這般殊勝出塵的元宵花燈的節俗,起於何時呢?在中華文化中象徵什麼精神內涵呢?
  • 端午節一到,「門掛艾旗驅百病,戶懸蒲劍斬千邪」成了一種招牌節景,帶有驅逐瘟疫、防治百病的象徵意義。那為何古人選用艾草、菖蒲這兩種植物來懸掛在門戶上呢?
  • 中國古代有一種神奇的銅鏡,乍看之下與一般鏡子無異,但當它反射光線到牆壁上時,光亮區域會出現鏡子背面上的圖案或文字,彷彿是透過來的,故稱之為透光鏡。古籍中有關這種鏡子的製作方法據說已經亡佚,現代學者仍無法確認其真正原理為何。
  • 你知道中國古代有哪些種類的粽子嗎?從魏晉到南北朝時代的粽子不但繼承了紀念屈原的筒粽,以及古代角黍的風俗,而且還有巧麗的新貌和多樣的口味,形形色色精彩紛呈。
  • 扇子相傳源起於堯舜時期,晉朝崔豹的《古今注》說,舜爲了求賢自輔,曾製作五明扇。剛開始是長柄扇,又稱為估翣、障扇或掌扇,用為障塵蔽日,象徵權威。後來演變為短柄扇,又名為箑,用來引風納涼。稍後的紈扇、團扇更以繪畫來裝飾於扇面上。直到北宋初年所發展出的摺扇,因狀如半圓,攜帶方便,而廣為流傳,因此成為扇子的典型代表。一般說來,扇可分為以下四種:
  • 手鞠的起源是「蹴鞠」。蹴,踢的意思,鞠,就是皮製的球,蹴鞠是一種以腳踢球的活動,也稱蹋鞠,早期的「鞠」,以動物皮毛、穀物及碎布等簡易材料填充縫合而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