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頒獎人到領獎人 影視演員進軍歌壇業績報告

標籤:

【大紀元3月23日訊】(據中華網3月23日報導) 自從趙薇、周迅、陸毅“演而優則唱”開始,近年樂壇便出現許多面孔熟悉的“新人”———陳坤、邵兵、韓雪、范冰冰、黃奕……隨著2005年內地幾大排行榜的開榜頒獎,這些本來最有資格做頒獎嘉賓演員卻站到了領獎人的位置。

趙薇:演戲“小燕子”,歌唱變鳳凰

當年的“小燕子”趙薇如今早飛上枝頭變鳳凰了:《飄》已是她第四張專輯,但今年她才算真正走進樂壇,先後在各大頒獎禮上獲獎。最近的兩個頒獎禮上,東方風雲榜她憑藉新歌《漸漸》,獲得了“十大金曲獎”、“最佳音樂錄影帶”和“最佳舞臺演繹”3個大獎;百事音樂風雲榜上她又以《漸漸》、《一直下雨的星期天》連獲兩大金曲獎,更得到了許多歌手夢寐以求的“最受歡迎女歌手”獎。

從這一意義上來說,趙薇與香港藝人張柏芝有得一比。兩人出道之後都是一炮而紅,同樣負面新聞不斷,同樣頂住壓力繼續向上,在歌影視各方面均成績斐然,成為令人刮目相看的大贏家。

陳坤:數字就是說服力

陳坤1995年初出道時是東方歌舞團的獨唱演員,他出的第一張專輯《滲透》,用其企宣陳英子有點誇張的話說:“這張唱片已穩坐影視明星唱片銷量第一寶座。”他們在唱片銷售方面拿到了“50萬張”的可喜數字,就算是趙薇的《飄》目前也才剛打破30萬張。

在今年的各大頒獎禮上,陳坤同樣大獲全勝。早前廣東電臺音樂台的音樂先鋒榜上,陳坤已穩奪最受歡迎新人獎金獎;東方風雲榜上,他又一舉奪得“東方新人金獎”和“十大金曲獎”;百事音樂風雲榜同樣不虧陳坤,他憑《煙花火》捧走一座珍貴的“十大金曲”獎盃。陳坤還在領獎臺上信誓旦旦:“15年內爭取拿到最受歡迎獎。”

范冰冰:闖進歌壇的“第三者”

范冰冰從《還珠格格》中的丫頭走到《手機》中的“第三者”,先是摘得百花影后桂冠,然後甩脫“花瓶”帽子,晉升“四大花旦”。《小魚兒與花無缺》、《四號女監》、《大唐芙蓉園》、《八大豪俠》……不管別人如何議論紛紛,范冰冰每一個腳步都踩得踏踏實實。當她決定進軍歌壇時,人們產生了另一種好奇。

范冰冰並沒有高調宣傳新專輯,在剛剛結束的百事音樂風雲榜上,她為樂壇大哥大孫楠頒獎,但對自己新專輯並未多說,只表示將於今年7月推出新專輯,希望明年自己也能拿獎。“可能唱情歌對演員來說比較容易,但我想一張專輯裏面都是特別慢的情歌會比較悶,也不太符合現在年輕朋友們欣賞的水準,所以會有一些比較快的歌曲。”范冰冰如是說。其實早前在央視某晚會上已聽過范冰冰的一次公開演唱,她表現得小心翼翼。

黃奕:要做“內地蔡依林”

黃奕曾在2004年中國新年晚會上初露啼聲,並沒有給人留下太深的印象。黃奕現在正進行一系列艱苦訓練,宣佈今年會推出她的首張個人專輯,更不諱言表示要做“內地蔡依林”。

今年年初以來,黃奕已開始推掉多部影視劇的拍攝,專心籌備唱片處女作。因為定位“內地蔡依林”,黃奕要挑戰的就絕不止於唱歌,還要向舞蹈發起衝刺,所以訓練內容包括體能、聲樂、形體、舞蹈等各個方面。老師要求黃奕每天在跑步機上邊跑步邊唱歌來逐漸適應這種“劇烈活動”。上舞蹈課時,又要先做形體訓練,黃奕說老師認為她的肩需要再打開一些,於是每次上課的第一個項目就是幫黃奕開肩,“她會坐在我身上用力往下壓,每次我都疼得慘叫。他們都笑話我說像殺豬似的。”

邵兵:剛剛進入就想退出

邵兵去年推出的第一張專輯《兵臨城下》銷量平平,在歌迷中的反應也平平。有人預測邵兵這張專輯是起始篇也可能是終結篇。不知道邵兵本人打算如何,但他顯然志不在此。從一開始他就說:“發這張專輯的動機,只是想去抒發自己的感覺,做自己覺得想做的一件事,從未想過要做個歌手。”以至於他在去年走上頒獎禮新人席時說:“我覺得自己應該屬於電影,怎麼會跑到這裏來打拼這個東西?”於是新專輯宣傳了一段時間,邵兵已厭倦地退出,對唱片銷量也並無太高寄望:“收回成本就好。”

周迅與陸毅:“無所謂”還是“沒前途”?

周迅與陸毅對自己唱片成績“無所謂”,他們二人從第一張專輯到第二張專輯的進步都不大。似乎有點像邵兵,他們都更重視自己的演藝發展,對“歌手”這個新身份寄望不大。

周迅的《看海》與陸毅的《告白》初出江湖著實打動過不少人,兩人的主打歌曲都在當年成為高點播率流行歌曲,周迅的一首《看海》還成為當年“百家電臺冠軍曲目”,從二人第二張專輯的最新成績來看,所引起的反響無疑遠遜於他們的第一張專輯。但二人的無心戀戰,還表現在忙於解決人生大事———結婚上。如果沒有更進一步的提高,二人可能會被歸入“後勁不足”的行列。 (記者 易芝娜)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京華煙云》拍“打戲” 溫柔胡可搖身變潑婦
陸毅新專輯搖滾多過情歌 稱明年該結婚了
臨場換角捧紅趙薇 瓊瑤的先生點評眾星
從“明星夢”到“藝考熱”:走捷徑還是入歧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