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四季不同的治則

文/中醫師李應達

人氣 53
標籤:

【大紀元3月31日訊】氣候的寒溫,對人體的生理和病理均有相當的影響。根據不同季節、不同氣候對人體不同影響的特點,考慮治療用藥的原則,即是「因時制宜」。以下介紹中醫治療的幾項原則:

一、一般說來,春夏季節,由於陽氣的升發,氣候逐漸由寒轉暖、由暖轉熱,人體的肌膚腠理,也隨之而逐漸疏鬆開泄,所以,在春夏季節用藥,必須考慮到陽氣升發,腠理疏鬆的因素,對於辛溫解表發汗藥物的選用要掌握分寸即使是風寒感冒,也不宜過於發汗開泄,例如麻黃湯之類;即使是寒證,也不宜過用辛溫大熱之劑,例如附子、肉桂之類,以免開泄太過,溫熱太過,以耗散氣陰。

二、如在秋冬季節,由於陽氣逐漸潛藏,氣候逐漸由熱轉涼,由涼轉寒,人體的肌膚腠理,亦隨之而逐漸緻密,陽氣潛藏,此時若非大熱證,當慎用寒涼藥物,以免耗傷陽氣,寒涼藥物例如大黃、石膏之類。記得有一年秋末冬初,我到高山上去採藥,晚餐後吃了幾片西瓜,回到旅館休息時,突然肚子大痛,臉色蒼白,喝了一杯熱開水才稍稍好一些,當時沒有薑,吃了薑馬上就好,因冬天又是高山寒氣很重,西瓜性寒涼,寒遇寒,則胃腸血液循環及蠕動變慢,所以絞痛,薑性辛溫大熱,寒遇熱則解,故有速效。

三、夏天氣溫高容易中暑,暑多挾溼,且傷人元氣,例如清暑益氣湯中用白朮、蒼朮燥濕;重用人參、黃耆固元氣。秋天氣候乾燥,故慎用香燥之劑,例如大茴香、肉桂之類,當用白茅根、金銀花、菊花等藥。

四、中醫治病的基本思想,即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法天,與自然同在,在辨證施治上,熱者寒之、寒者溫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不以特效藥為恃,用藥適證,自可奏效。不過,何者為寒、何者為熱、何者為虛、何者為實,辨證必須精確。◇(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不只抗氧化 解鎖巴西莓的功效和混搭吃法
營養師:這些是商店貨架上最健康的奶製品
低糖烘焙五大策略:甜蜜與健康並存
美國蔬果農藥殘留曝光 正確清洗方式看這裡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