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多跑、多跳、多運動 親子互動 成長更健康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4月4日訊】自由時報記者羅碧╱台北報導
 「孩子!我要你過得比我好!」這是許多家長的期望與心聲,尤其是現代人生育率下降、子女數少,為人父母者莫不希望孩子既聰明又健康,但是要如何培養智勇雙全的孩子,可讓家長煞費苦心。
馬偕醫院小兒遺傳科主任林炫沛認為,「預防重於治療」,尤其是運動習慣的培養對孩子的成長發育及人際關係互動等很重要,現在很多文明病都與「多吃、少動」有關,「兒童肥胖」更是一大問題。

 林炫沛強調,其實運動不一定要在戶外,或是特定場所才能進行,即使是下雨天及室內,一樣也可以做做伸展操,或是體適能運動。

 究竟零至十五歲的孩子該做什麼運動好呢?台灣運動健康學會理事長、陽明大學運動健康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陳俊忠主張,在青春期以前的孩子最好是著重全身性的活動為主,不應該偏重某部分肢體的訓練,以免孩子的生長發育失衡,特別是不要太過強調競賽成績,而應著重親子互動或是團隊合作、互助等人際關係培養,尤其是生長發育未定型前,最好是以水中運動,或是類似體操等柔軟運動為宜。

 陳俊忠認為,像有些家長會讓孩子騎坐在肩膀上,玩騎馬打仗的遊戲,就可以訓練孩子的平衡感;父母去菜市場買東西時,可以讓已經會走路的孩子在安全無虞的情況下,推「買菜車」,訓練手部力量等,生活當中,隨時讓孩子有訓練手眼協調及肢體活動的機會,有助於孩子的體能發展。

 「家長應多花點心思與孩子互動」,國泰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組長簡文仁認為,三歲以前的親子遊戲非常重要,家長可以從中觀察到孩子的動作發展及感覺統合有無異常。

 一般而言,在孩子四個月大時,頸部控制就相當不錯,這時家長或照顧者就可以逗他玩;等到孩子十個月開始會站、學走路以後,就可以玩一些簡單的遊戲;一、兩歲大的孩子就會喜歡玩簡單的「躲貓貓」遊戲,以及比較精細的動作。

 簡文仁說,在孩子三至十二歲時,應注重全身性動作,以及人際關係互動,讓孩子學會「分享」很重要,像打躲避球、跳房子、跳繩、跳遠等,都是不錯的運動,但此時不贊成做特定部位的訓練。

 值得注意的是,十二至十五歲的孩子已進入青春期,這時要多做跳躍運動,以便長高,打籃球、彈跳律動等都有助於刺激生長。不過,這時家長要特別注意孩子的交友狀況,平常都與什麼類型的人交友等,若察覺不對勁之處,要適時輔導,以免孩子誤入歧途。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