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圖:叱吒風雲人物 蔣中正

font print 人氣: 5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4月5日訊】(大紀元記者陳欣報導)今天是蔣中正先生逝世三十週年紀念日,這位中國近代史中叱吒風雲的人物,雖然世人對其有許多不同的評價,但其領導北伐統一、八年對日抗戰,及對台灣的發展貢獻等事蹟,不容忽視。

蔣中正於西元1887年10月31日出生在浙江省奉化縣溪口鎮,字介石,譜名周泰,學名志清,六歲時即進入家塾讀書。1905年,國父孫中山先生集合各省志士於日本東京組成中國同盟會,當時革命思潮風起雲湧,蔣中正亦立志革命,於翌年赴日求學並在二年後加入同盟會,並獲孫中山先生重用。

1923年蔣中正出任孫中山在廣州的大元帥府參謀長,其後擔任在黃埔陸軍官校校長;1925年孫中山先生逝世後,其繼續領導北伐大業,擔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民國1928年6月北伐完成,結束軍閥割據局面,完成統一。1936年起,蔣中正以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身分領導對日八年抗戰,1945年8月14日,日本宣告無條件投降,八年抗日戰爭終獲勝利。

不過,就在1936年中國共產黨一手製造的「西安事變」,改變了整個中國的歷史。

據悉,1934年江西共軍在國軍第五次圍剿的強大壓力下,流竄陝北,之後運用統戰謀略,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後中共再利用北伐機會,多方滲透國民政府與中國國民黨,並以「土地革命」、「武裝暴動」、「建立蘇維埃政權」為總方針,公開叛亂,並與蘇維埃共產國際取得聯繫作為奧援,國民政府有所警覺後遂展開剿共行動。1936年,共軍煽動西北剿共總司令部高級將領張學良與楊虎城兩人,挾持蔣中正於陝西臨潼華清池,史稱「西安事變」,由於該事件發生,使得剿共行動因而停頓,亦讓共軍在此期間伺機坐大,終釀成抗戰勝利後的全面叛亂。

1948年,中共伺機發動內戰,使中國國內情勢逆轉,蔣中正1949年1月發布引退文告,由副總統李宗仁代行總統的職權,並退守台灣。蔣中正1974年(民國64年)以89歲的高齡過世,在此之前,他共擔任過五屆中華民國總統。

蔣中正對台灣的建設功不可沒,在政治方面,開始實行地方自治,進行縣市議員與縣市長的民選;在經濟方面,先後實施「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及「耕者有其田」方案,成功的完成了土地改革。並且從民國四十二年起,以四年為一期,連續推動五期經濟計畫,奠定了臺灣經濟發展的基礎。@((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天是先總統蔣中正逝世三十週年,受到兩蔣陵寢今年九月將移往五指山公墓影響,連續這幾天前往慈湖、頭寮謁陵的民眾激增。桃園縣長朱立倫表示,將保留附近三點八公頃的紀念園區,做為元首特區或圖書館,繼續帶動地區觀光產業。

  • 一九七五年四月五日晚上十一時50分,先總統蔣公中正因心臟病突發去世,享年八十九歲,當晚狂風暴雨、雷雨交加。今天是蔣公逝世紀念日第三十週年,回顧他的一生,共有三大功業-統一、抗日、反共,若非蔣中正力守台灣沒被共產黨赤化,台灣人民今天可能也會生活在中共鐵蹄下,過著沒有民主和言論和信仰自由的悲苦生活 。
  • 在唐中宗、睿宗之時,武則天奪嫡之謀得逞,肆行不義之威,大唐的國祚差點脈斷武則天之手。然而就在睿宗被誣告「謀反」、命在危急存亡之秋,有一位忠臣義士捨命護主,忠義的魄力震懾奸逆,改變了逆亂之勢。
  • 次次都能逢凶化吉,他為什麼如此幸運?蔣家與布袋和尚的奇特緣分……虛雲和尚憑藉什麼,收服了民國政要?
  •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翠碧如絹的蕉葉,可入詩、入畫,是傳統藝術中的典型意象。在清朝初年,有一群江南閨秀,以此為名號,在良辰美景中結社唱和、賦詩填詞,為當地帶來一幕幕文化盛宴。這便是大名鼎鼎的蕉園詩社。
  • 明末的某個煙雨時節,蘇州郊外,支硎山中,出現了一位攬勝探幽的青年才俊。忽遇驟雨,他躲進一座莊園,卻駐足在庭院中,憑欄觀魚,困倦之際忍不住沉沉睡去。當晚,莊園主人就夢見山中別業,有神龍臥於欄杆。次日清早,主人親自入山察看,恰好看到仍在休憩的青年。
  • 暗喻清貧貪饞的太守表兄文同,手拿斧頭逮著竹筍就砍,把渭水邊上千畝竹林都吃進了肚裡。這生動的形象,刻畫了文同豁達、爽朗的性格,也可看出這對表兄弟親密的關係。
  • 10歲就當國師,受到三朝統治者禮遇,他到底是得道高僧,還是政治和尚,一件事揭開謎底。
  • 天啟年間,大明國運走向沒落。仕宦書香之家,尚能享有片刻閒適安寧的天倫之樂。在大學者王思任家中,聰慧婉麗的三小姐正無憂無慮地成長著。 清白的家風,淵博的家學,將她塑造成標準的才女。三小姐天生幾分偉丈夫氣概,竟不似一般的江南閨秀。在後來國仇家恨、命運浮沉的考驗中,她仍然堅守著忠孝節義,在苦難中構築了她的文學世界,並將那不讓鬚眉的性情貫穿一生。
  • 晚明時期,若論文學燦然之鄉,首推江南形勝;而江南詩書風雅之家,又以「午夢堂」文學家族為代表。情深意篤的沈宜修、葉紹袁夫婦,詩意地棲居塵世,撫育了眾多才華橫溢的兒女。葉家的三小姐葉小鸞,更是一位神仙般的妙齡才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