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升值 外資棄台股電子 轉抱金融

標籤:

【大紀元7月25日訊】(自由時報記者王孟倫專題報導) 人民幣閃電升值,衝擊台灣在中國設廠以出口為導向的電子業,使得金融股與內需傳產股成了外資資金之新落腳處,尤其股價表現沉寂多時的金融股,更獲得外資最多的「關愛眼神」,就連原本看空金融股的法商巴黎證券,也決定調高金融股投資評等,並建議買進富邦金控、第一金控、玉山金控等個股。

中國出其不意進行匯率改革,將人民幣兌美元升值2%,對台股有何影響?對外資資金佈局又將產生如何變化?巴黎證券(BNP)台灣區研究部主管王嘉樞直言:「在人民幣這波升值中,科技股成了不折不扣的輸家!」他指出,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後,相對提高廠商在中國的生產成本,尤其在中國設置生產基地、以美元計價出口導向的台灣科技企業,不僅成本增加,升值所帶來的匯損也使得獲利受到影響,但人民幣升值效應有助於資產景氣循環達到高峰,讓資產族群股獲利提升,因此,「未來資金動能,將從電子轉向以新台幣計算的資產、金融與內需類股。」

美林證券(ML)亞洲區策略分析師白懷碩(Spencer White)也認為,人民幣升值將導致出口導向電子族群,其毛利率出現下降之不利因素,建議現階段應該加碼高配息內需股,包括台新金控、台灣大、中華電等。

從外資券商分析師的分析當中,可看出外資「輕電子、重金融內需」的走勢,其實外資從人民幣升值後的第一個交易日(上週五),就已開始進行換股操作,由當日外資買賣台股動向,即可獲得驗證,電子權值股紛紛遭到調節;金融股、內需股、中概股成為外資最新標的。據統計,外資上週五賣超個股排名前10大,全部都是電子股,包括華映、華邦電、國巨、鴻海、華碩等;相對的,外資買超前10名沒有一檔是電子股,全部集中金融、內需、中概股,例如中鋼、兆豐金、統一、開發金、新光金等,其中光是金融股就占6檔之多。

從外資在人民幣升值後之初步反應,也可看出對金融股的興趣,明顯又比汽車、食品等中概股或傳產股來得高,再加上具有官股的彰銀標售效應,激勵外資加碼金融股的意願。

巴黎證券王嘉樞以實際行動,選擇在人民幣升值的次日,將台灣金融股投資評等由原本的「減碼」調升為「中立」,也是外資圈率先調升金融股評等的券商。王嘉樞表示,金融股今年以來漲幅較電子股已相對落後24%,加上人民幣升值效應的影響,金融股股價將逐漸走出谷底回揚。

對此效應,一位歐系外資券商分析師指出,若以中概股為例,因為外資法人過去很少著墨在這方面,買賣進出並不大,外資券商研究部也較少追蹤中概股產業變化與走勢,相較之下,對外資而言,金融權值股反而是較容易進行佈局之選擇。但他強調,上週五仍有部分眼尖的外資敲單買進包括遠紡、中華車、台泥等中概股,只是買單比金融股少一些。

但另一個市場最關注的焦點是,外資會不會受到人民幣升值影響,進而將資金從台股抽離到中國或香港股市,讓推升台股大盤的動能熄火?外資今年5月、6月大買台股,並創下史上買超紀錄,即使進入7月暑假淡季,買超力道仍持續,並未出現大舉調節持股,現在臨時殺出人民幣升值這個「程咬金」,出乎市場意料。

從各大外資券商初步反應來看,尚未嗅出撤出或大賣台股之空頭氣氛,但由於中國宣布升值後的發酵時間,僅僅一個交易日而已,隨後即遇上週末休假日,因此,未來1至2週內,外資券商是否將再提出新的回應,或是宣布調升、調降評等,將影響外資動向與台股大盤之走勢。

相關新聞
台商錸德:人民幣升值對部份台商影響有限
周小川:出口企業需升級換代保持競爭力
周小川:人民幣匯率改革對緩解美國赤字作用很小
澳元和亞洲貨幣隨人民幣升值而走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