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欣賞】王維《酬張少府》

作者:文思格
font print 人氣: 5738
【字號】    
   標籤: tags: , , , ,

王維《酬張少府》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作者簡介】

王維(公元700─761)字摩詰,盛唐大詩人、大畫家兼音樂家。其詩體物精微,狀寫傳神,清新脫俗,獨成一家。他和李頎、高適、岑參以及王昌齡一起合稱「王李高岑」,是邊塞詩的代表人物;和孟浩然合稱「王孟」,又是田園詩的代表人物。至於「禪詩」,他更是古今獨步。蘇軾稱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字句淺釋】

解題:作者的朋友張少府寫詩相贈,作者便寫了這首詩回贈他。此詩語言簡淡平直,但卻情、景相生,意、境相諧,形像生動,頗具詩歌藝術的寫作技巧。
長策:好的計謀或策略。
窮通:「窮」即「不通」,「通」指處境順利、仕途顯達。
浦:水濱。

【全詩串講】

我到了晚年只喜歡清靜,對什麼事情都漠不關心。
想到自己並無好的謀略,只知返回到舊日的園林。

迎著松林清風解開衣帶,伴著山間明月獨坐彈琴。
你要問官運亨通的道理,唱漁歌我駛入深處水濱。

【言外之意】

在張九齡任宰相時,王維也曾有過政治報負,對現實滿懷希望。但後來張九齡罷相貶官,奸相李林甫獨攬大權,正直的官員們相繼受到打擊和排斥,政治局面日趨黑暗,王維的理想也破滅了。

按內容來判斷,這首詩至少是王維隱居終南山以後的作品。他隱居終南時才四十二歲,那樣的年齡是不應該稱為「晚年」的。筆者認為,詩中第二聯「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是回顧以往作者隱居時的心理狀態和處境,在時間上是用的倒敘手法。「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兩句,有的詩評家認為是作者「在苦悶之中追求精神解脫」,這種說法就是因為沒有考慮到第二聯是倒敘這一事實。

其實,這兩句不但意蘊高潔,而且充滿了隱者對自己所選擇的環境和命運的無限深情和自豪,這一層內涵也可以從最後一聯的義理中得到輔證。「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形象的表現了一個早已淡於名利的隱者對一個尚在名利場中競爭之人的態度。這兩句不但發人深省、耐人尋味,而且是正確理解全詩的關鍵。

掙扎於名利場中的人總是盼望自己名利雙收,作官的則老想著陞官發財,而不知道「官」和「財」都是命中注定的東西。不明其理,就去爭去鬥,甚至還希望找到一些捷徑或竅門。「窮通理」就是陞官發財的道理。王維是修佛多年的居士,因果保應、禍福壽夭的道理早已瞭然在心。現在竟然有人來問他陞官發財的道理,他有什麼好說的呢?層次差得太遠,說也沒用,只好唱起自己的漁歌兒、趕快把船往深水裡劃!

這首詩的後面四句都是以美麗的圖畫來表現的,而後兩句所構成的圖畫還帶著詼諧的意味,充分顯示了作者「詩中有畫」的特點。

──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讀到一首唐詩,其中有一聯是“道人庭宇靜,苔色連深竹”。很喜歡。關于“靜”字一下子想了很多。几乎就想寫一篇“說靜”的小文章了。
  • 身多疾病、有志難展,本來該辭官歸隱,但自己治下還有百姓因貧窮而逃亡,內心深感慚愧和自責,因此不能一走了之。在此進退兩難、內心矛盾的苦悶中,自然盼望朋友早日來臨,以便一敘衷腸,從友情中得到一些安慰和勉勵。
  • 苦,是人人都希望迴避的;但苦來自何方,卻不是人人都知道。唯其如此,人們才不能有效的避苦趨樂。其實,如果人人都知道苦和樂都只是心的感受,是來自心的,因而一遇到苦就向心裡找、一想要樂也向心裡找,事情就大不一樣了。人心,這才是苦樂的真正根源。
  • 【大紀元6月30日訊】結合雕刻、書法、繪畫的微雕藝術,創作素材從木、竹、石、金屬、果殼、象牙乃至頭髮,只要能刻上去的都有人嘗試。有人以藝術創作為主,有人以追求至微為目的。哈爾濱的林凱軍則是在方寸之間追求至微與精準,他能在不足指甲蓋大小的印石上,刻上1,000多字的唐詩古詞,無論是用放大鏡,還是用肉眼觀看,文字行與行之間都十分整齊,形成規則的正方。
  • 這首寓言詩全用雙關寫法,句句都是在寫鳥,但句句也都在說人。作者心中滿懷哀怨之情,但總以和緩的口氣說出,有君子溫柔敦厚之風,寫得哀而不傷,是為五言古詩之正法。
  •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這是唐詩人崔顥登臨黃鶴樓有感而發,所作的弔古懷鄉的千古絕唱《黃鶴樓》,黃鶴樓也因此而名聲大噪,成為一代名樓。
  • 我與張林先生在2002年8月喜結連理,大約一個月後就到了中秋節,那時我和張林先生都沉浸在新婚的喜悅和對人生未來充滿美好憧憬的心境中,所以婚後的第一個中秋節我們認認真真、歡歡樂樂地准備了好多天,雖然隻是兩個人“過家家”,但是我倆卻自我感覺良好、鄭重其事地操持了一番。到了過節那一天中午,我們兩人喝了一瓶紅葡萄酒,杯觥交錯、其樂融融之際,張林先生興致所至,突然出了一個謎語讓我猜,謎面是一句唐詩“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要求打一地名。我猜了好一會兒也沒猜出來,後來他提示我說:“這個地方離我們很近,乘公共汽車20分鐘就到,是咱倆的家鄉”,這時我才恍然大悟,謎底原來就是“懷遠”。(即懷遠縣,是蚌埠市的市轄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