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姓氏三大姓三小姓追源

人氣 6
標籤:

【大紀元1月12日訊】中科院昨天發佈了用兩年時間調查完成的《中國姓氏統計》,最新資料顯示中國共有4100個姓。居於姓氏排行榜前3名的分別是李(13%)、王(12%)、張(11.8%)。

據新聞晚報報道,在世界上,姓氏也是一個重要的文化傳承符號,但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姓氏傳承得像中國這樣完整而且有內涵。中國姓氏最有內涵,每個姓幾乎都承載著一段歷史。

三小姓

山(音“亞”)這個姓在安徽省郭陽縣和遼寧省彰武縣,共有2000人左右,在姓氏排行榜上列倒數第三。

這些人互相都沒有聯繫,但都清楚自己姓的來源,他們都稱自己是岳飛的直系後代,當年遭到秦檜的迫害,逃亡到此,把“岳”字上下顛倒,組成了這個新姓。考證姓氏的來源證實,確實如他們所說。

這次調查首次發現“難”姓村 ,裏面的男女老少全姓“難”,人數在姓氏排行榜上列倒數第一。

河南曾出土過一塊南北朝時期的石碑,記載一個鮮卑族官員的事迹,他的名字就叫“難樓”, “難”姓隨鮮卑北遷,松花江當時也改名成了“難江”,隨後,這些 “難” 姓的鮮卑族才到了現在的朝鮮半島。

河南這些“難”姓的村民被韓國人認爲是自己的祖先。韓國文化署曾因此組織了一個“尋根訪問團”來到中國。

人數在姓氏排行榜上列倒數第二的是“死”姓。“死”姓主要分佈於中國西北部,是由北魏時期少數民族的四字複姓發展而來,目前人數呈減少趨勢。

三大姓

中國人見了面,總是要問姓名,如果發現跟自己是同一個姓就認爲兩人“五百年前是一家”,實際上這並不可信。

一個大姓可能有上百個來源,比如說中國第一大姓李,來源甚廣,有數百之多。

李姓最早出自“嬴”姓,春秋時期流行以官位作姓,道家學說的創始人老子因祖輩爲理 官,遂以理爲姓氏,後傳爲“李”。唐初開國元勳諸將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鮮于、張、阿布、阿跌、舍利、董、羅、朱邪共16姓被賜于李姓。還有些是來自趙姓,甚至在後魏時期,鮮卑的複姓也有改成李的。

王姓爲第二大姓,系出多門,其主要來源有子姓、姬姓、嬀姓。子姓之王以商王子比幹作爲祖先;嬀姓之王以帝舜後人嬀滿爲祖先;姬姓之王分別以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周平王孫姬赤和周靈王太子晉爲祖先。上述子、嬀、姬三姓之王構成當今王姓人主流。

另外,王姓也由很多其他姓氏變化而來,甚至古高麗國君也是王姓。

張姓爲第三大姓。 據《元和姓纂》中記載,“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爲弓正,觀孤星,始制弓矢,主祀張星,因姓張氏”,因此相傳張姓源于黃帝,是黃帝的後代。

張姓自漢代開始逐漸增多,與當時道教的興起與流行有關,當時盛行“黃帝賜姓張氏”的說法,比如當時的道教領袖如張角、張魯等。

姓的來源

在秦漢以前,姓和氏有明顯的區別。姓源於母系社會,同一個姓表示同一個母系的血緣關係。

中國最早的姓,大都從女旁,如:姜,姚,姒,嬀,嬴等,表示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傳下的氏族人群。而氏的産生則在姓之後,是按父系來標識血緣關係的結果,這只能在父權家長制確立時才有可能。

從“黃帝軒轅氏,姬姓”以及“炎帝列山氏,薑姓”可以知道,中華民族共同始祖炎黃二帝原分屬兩個按母系血緣關係組織起來的部落或部落聯盟。

人們所熟知的《百家姓》本來收集411個姓,後增補至504個,其中單姓444個,複姓60個。雖然它的內容沒有文理,但讀來順口,易學好記,與《三字經》、《千字文》相配合,成爲我國古代啓蒙學中的固定教材。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成語故事:完璧歸趙
葡萄牙尋求以風力海浪和太陽能代替石油
席哈克贊成求職履歷表上不填姓名避免歧視
王子亦:天下王氏家族嚴正聲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