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一襲燕尾服 蘇顯達大師風範自然流露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陳怡文台北報導)一襲黑色正式燕尾服,蘇顯達在後台右側沉著靜立等候,聽著主持人對他的介紹,專注的眼神投向即將演出的舞台,在一個恰當的時機點,從容的走向前去。

這是記者在後台看到的一幕,演出後訪問時,他說,音樂的演出,是跟時間在競賽,只要演出的過程中有一點閃失,錯了也就錯了,完全沒有挽回的空間,所以,在演出前,本來就是要把自己準備到一個最佳的狀態,在演出時,也是全神貫注將曲目作最完美的詮釋。

蘇顯達的演出,一貫的特色是將最純粹的聲音直接送到聽眾的耳裡,不再透過麥克風。對於聲音品質的要求,蘇顯達認為,小提琴小品的特質即在於精緻感的呈現,這份堅持是為了讓觀眾得以不受干擾,單純而專注的享受音樂的美好與內涵。演出時舞台的背景、燈光,他都希望只要簡單就好,包括不要使用乾冰,因為再好的乾冰,也都含有水份,而樂器的製作,多是以木材為主,即使只是些微的溼度,也會影響演出的品質。更何況,蘇顯達當晚所使用的,是已有200多年歷史的曠世名琴。

說到這把琴,蘇顯達非常感謝10年前,奇美許文龍先生的慷慨出借,這10年來,不管是國內或國外的演出,許先生都是無償借用,對此,蘇顯達表示相當的感謝,因為許先生跟他之間非親非故,只是基於對文化藝術的支持,能夠如此長期相助,令他相當感佩。而蘇顯達對於這把琴的尊重與珍視,在他下臺後第一個動作,即是走向琴盒,拿出專屬的用布,將琴首、琴弦、琴身作一完整的擦拭,再穩當的收入琴盒中,可見一斑。

關於曲目的選擇,蘇顯達表示,確實費了頗大的功夫。一來,小提琴小品本就多如繁星,再加上考量新年晚會的觀眾來自四面八方。在曲目的選擇上,以多元化為根本思考。頭尾兩首挑了技巧性較強的曲目,是為該領域的行家所設想,而中間,選擇較為優雅、緩慢、抒情的曲目,讓第一次接觸小提琴音樂的觀眾,也可以很容易的接受。不僅如此,他還考慮到演出過程的起承轉合,以開場的炫技演出,先集中聽眾的好奇與注意力,第二首的《師緣》則是較為緩慢優美,讓觀眾情緒可以稍稍放鬆,但因為曲子的情感相當豐厚,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就這樣精心但不鑿痕跡的,讓所有聽眾逐漸沉浸入蘇顯達的小提琴世界。

小提琴大師蘇顯達參與新唐人晚會演出。(大紀元)

蘇顯達回憶20年前,剛回到台灣時,第一次的登台演出也是在社教館。而20年後的這次演出,也有個特別的第一次,即是他將《師緣》這首原本以二胡演奏的曲目,改編為小提琴演出。蘇顯達老師笑笑的說,二胡只有兩根弦,演奏時強調的是意境,不強調音準,與西方的樂器演奏講究音準恰恰相反,所以這個改編的過程,確實不容易。不過,他在大學期間副修的即是二胡,也是國內第一個將「梁祝」以小提琴演出的名家,有著這些過往經驗,倒也難不倒他。而且他認為,不管用何種樂器或者演出來自哪個國家的樂曲,其本質都是對「美」的追求,也因為這內在的一致,所以在詮釋東西不同文化的曲子上,實質上並沒有太大的差別。
師緣的改編演出,在曲畢即獲全場的熱烈掌聲看來,已經獲得了與會來賓深深的肯定。

第三首《無通嫌台灣》也有一感人的故事。蕭泰然老師這首創作,一開始是以合唱曲的曲式寫成,蘇顯達當時在海外,第一次聽到這首曲子時,跟在場多位旅居異地華人一樣深受感動,熱淚盈眶。是他主動請蕭老師將這首曲子改編為小提琴演奏版本,而合唱曲和小提琴演奏演出效果和形式雖然不同,但所傳達的情感卻無二致,弦音一出,對於台灣這塊土地的疼惜與包容,自然流洩。

五首精緻的小品,蘇顯達用心鋪陳為一大塊文章,起承轉和間,大師的風範,在細微處亦可得見。每當聲響起時,謙遜的鞠躬與溫暖的微笑尤其亮眼,如此美好的氣氛,在新唐人新年晚會裡,川流不息,也驗證了純正良善的文化,帶給人的將是和諧的未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