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一袭燕尾服 苏显达大师风范自然流露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月12日讯】(大纪元记者陈怡文台北报导)一袭黑色正式燕尾服,苏显达在后台右侧沉着静立等候,听着主持人对他的介绍,专注的眼神投向即将演出的舞台,在一个恰当的时机点,从容的走向前去。

这是记者在后台看到的一幕,演出后访问时,他说,音乐的演出,是跟时间在竞赛,只要演出的过程中有一点闪失,错了也就错了,完全没有挽回的空间,所以,在演出前,本来就是要把自己准备到一个最佳的状态,在演出时,也是全神贯注将曲目作最完美的诠释。

苏显达的演出,一贯的特色是将最纯粹的声音直接送到听众的耳里,不再透过麦克风。对于声音品质的要求,苏显达认为,小提琴小品的特质即在于精致感的呈现,这份坚持是为了让观众得以不受干扰,单纯而专注的享受音乐的美好与内涵。演出时舞台的背景、灯光,他都希望只要简单就好,包括不要使用干冰,因为再好的干冰,也都含有水分,而乐器的制作,多是以木材为主,即使只是些微的湿度,也会影响演出的品质。更何况,苏显达当晚所使用的,是已有200多年历史的旷世名琴。

说到这把琴,苏显达非常感谢10年前,奇美许文龙先生的慷慨出借,这10年来,不管是国内或国外的演出,许先生都是无偿借用,对此,苏显达表示相当的感谢,因为许先生跟他之间非亲非故,只是基于对文化艺术的支持,能够如此长期相助,令他相当感佩。而苏显达对于这把琴的尊重与珍视,在他下台后第一个动作,即是走向琴盒,拿出专属的用布,将琴首、琴弦、琴身作一完整的擦拭,再稳当的收入琴盒中,可见一斑。

关于曲目的选择,苏显达表示,确实费了颇大的功夫。一来,小提琴小品本就多如繁星,再加上考量新年晚会的观众来自四面八方。在曲目的选择上,以多元化为根本思考。头尾两首挑了技巧性较强的曲目,是为该领域的行家所设想,而中间,选择较为优雅、缓慢、抒情的曲目,让第一次接触小提琴音乐的观众,也可以很容易的接受。不仅如此,他还考虑到演出过程的起承转合,以开场的炫技演出,先集中听众的好奇与注意力,第二首的《师缘》则是较为缓慢优美,让观众情绪可以稍稍放松,但因为曲子的情感相当丰厚,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就这样精心但不凿痕迹的,让所有听众逐渐沉浸入苏显达的小提琴世界。

小提琴大师苏显达参与新唐人晚会演出。(大纪元)

苏显达回忆20年前,刚回到台湾时,第一次的登台演出也是在社教馆。而20年后的这次演出,也有个特别的第一次,即是他将《师缘》这首原本以二胡演奏的曲目,改编为小提琴演出。苏显达老师笑笑的说,二胡只有两根弦,演奏时强调的是意境,不强调音准,与西方的乐器演奏讲究音准恰恰相反,所以这个改编的过程,确实不容易。不过,他在大学期间副修的即是二胡,也是国内第一个将“梁祝”以小提琴演出的名家,有着这些过往经验,倒也难不倒他。而且他认为,不管用何种乐器或者演出来自哪个国家的乐曲,其本质都是对“美”的追求,也因为这内在的一致,所以在诠释东西不同文化的曲子上,实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师缘的改编演出,在曲毕即获全场的热烈掌声看来,已经获得了与会来宾深深的肯定。

第三首《无通嫌台湾》也有一感人的故事。萧泰然老师这首创作,一开始是以合唱曲的曲式写成,苏显达当时在海外,第一次听到这首曲子时,跟在场多位旅居异地华人一样深受感动,热泪盈眶。是他主动请萧老师将这首曲子改编为小提琴演奏版本,而合唱曲和小提琴演奏演出效果和形式虽然不同,但所传达的情感却无二致,弦音一出,对于台湾这块土地的疼惜与包容,自然流泄。

五首精致的小品,苏显达用心铺陈为一大块文章,起承转和间,大师的风范,在细微处亦可得见。每当声响起时,谦逊的鞠躬与温暖的微笑尤其亮眼,如此美好的气氛,在新唐人新年晚会里,川流不息,也验证了纯正良善的文化,带给人的将是和谐的未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