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改革與制度創新》 (2)

—中國大陸的憲政民主道路
張祖樺
font print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從文化方面看,隨著社會經濟生活的變遷,文化作為一個社會民族風貌的主要展現,也在發生劇烈的變化。(1)與正統意識形態疏離。「文化大革命」結束以來,革命年代製造的政治神話一一破滅,正統意識形態(階級鬥爭、無產階級專政、一黨專制、個人崇拜、計劃經濟、一大二公等)逐步走向衰敗,人們普遍發生信仰危機、信念危機、道德失範。隨之而起的是功利主義、實用主義、拜金主義、自由主義、以及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總之,無論是大眾文化還是精英文化以及時興的流行文化都表現出與正統意識形態疏離的趨向。

(2)「西化」思潮興起。西方社會作為先行的現代化範式近些年來對中國的影響波及文化的各個層面。在思想文化包括哲學、宗教、藝術、文學、政治等方面,存在主義、精神分析學、基督教宗教哲學、權力哲學、實證主義、現代派、後現代派的各種文學藝術作品,以及民主、自由、平等、人權等觀念,影響日益廣泛。在工具文化包括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經濟科學、管理科學以及廣告文化、營銷文化、服飾文化等方面,西方影響更是十分深入。在大眾文化方面,如電影、電視劇、古典音樂、流行音樂、社交禮儀,西方影響可謂無所不在。以美國之音、自由亞洲電臺、英國BBC、法國廣播電臺的中文廣播為代表的西方傳媒,影響也在逐步擴大。

(3)多元化。由於正統意識形態控制能力的減弱以及實行改革開放,經濟的多元化和利益主體的多元化導致了文化上的多元化。社會主義文化仍在據守自己日益緊縮的陣地;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兩大思潮正在異軍突起;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道教以及儒家思想信徒日眾,呈現復興之勢;各種功法流派則多以准宗教的方式尋求擴展;各民族、各地區、各人群的亞文化,層出不窮,形式繁多。可以說,多元化是中國新時期文化的基本特徵。

從政治方面看,突出的變化為:(1)從極權主義到威權主義政治制度的轉變。「極權主義」是指政權對社會生活一切領域(包括人們的思想深處)進行無所不在的控制的政治制度。而「威權主義」或一般意義上的「專制主義」的政治制度,指的是雖然不民主,但是只要不向政權公開挑戰,它就不進行嚴格管制的政治制度。在威權政治的統治下,雖然還沒有政治自由和新聞自由,但是開始有了一定的經濟自由和社會自由,比起極權主義時代,社會氛圍還是要寬鬆了許多。原來人們不敢做不敢說甚至不敢想的一些事情(如承包土地、做買賣、個體經營、創辦企業、發家致富、繼承財產、證券交易),在威權主義時代變得可以做可以說可以想了。社會生產力也因之得到啟動,得到解放。當然,威權主義的政治制度仍然存在諸多的弊端和矛盾,我們將在本書第六章給予分析。

(2)技術官僚統治。在毛澤東時代,是清一色的老革命家統治的時代。在鄧小平時代,是老革命家與行政官僚、技術官僚混合統治的時代。而到了江澤民時代,則是典型的技術官僚統治。從中共的政治局委員到省市一級的主要負責人幾乎是清一色理工科高等院校學歷,同時具備多年的黨政領導職務從政資歷。這些人雖然仍具有意識形態上的承襲性,但大多較為務實,較具功利主義色彩,較重視操作技術、策略、權謀、手腕,較善於處理人際關係和實際問題,較具有靈活性。正是由於技術官僚執掌政權,使得費邊式的漸進改革道路成為可能,但也使轉型期的中國政治顯現出缺乏人文主義底蘊的局限。

(3)法制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正在漸漸地從人治社會向法治社會轉變。立法機關制訂和頒佈了上百部法律、上千部全國性法規、上萬件地方性法規。這些法律法規覆蓋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國防、外交等各個領域,為國家的治理奠定了法治的基礎。民眾的法治意識得以不斷增強,遵守法律、依法辦事已成為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共識;用法律維護人權、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也已成為愈來愈多的人們的自覺選擇,民告官的事例屢見不鮮;律師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現。執政黨也開始強調「依法治國」,並在黨章中規定「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範圍內活動」,要「使國家各項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軌道。」當然,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距離建立現代法治國家的目標還有很遙遠。

綜上所述,對轉型時期的經濟、社會、文化、政治的主要特點的概要描述。細心的讀者會發現,我是先談經濟,然後談社會、文化,最後談政治。這樣的順序絕不是隨意的排列,而是依照社會發展的自身進程所作的排序。中國的改革進程始於經濟領域;在它演進的過程中,逐步放射到社會、文化、政治領域;尤其是當改革使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化之後,則政治改革必將不可避免地隨之到來,這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也是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內在要求。在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只有進行相應的政治改革,才能建立新的政治秩序,將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成果制度化,以保證經濟、社會、文化在良性軌道上持續進步。認識這一現象,對於理解政治改革的動因、條件、時機、作用具有重要意義。當然,也不能簡單地理解經濟與政治之間的關係,它們之間的關係其實是一種錯綜複雜的互動關係。假如沒有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後半期的一系列政治變化,中國的經濟改革是難以啟動的。所以,經濟改革與政治改革其實是密不可分的,只搞經濟改革不搞政治改革註定是行不通的,我國今天的社會現實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在世紀交替、千年更迭的今日中國,各種社會思潮風起雲湧、此伏彼起、激揚鼓蕩,對社會生活產生了深刻地影響。要搞清當今中國問題的實質,自然應對現今正在流行的主要的社會政治思潮有一個大致的瞭解。1999年,廣州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書,名字叫作《呼喊—-當今中國的5種聲音》,作者是人民日報記者淩志軍、馬立誠。所謂的5種聲音,即主流的聲音(鄧小平理論)、教條主義的聲音、民族主義的聲音、封建主義的聲音、民主的聲音,其實就是5種社會思潮。此前不久,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普及性的學術叢書,題目叫作《保守主義》、《社群主義》、《法團主義》、《民族主義》、《自由主義》,作者分別是5位學者。叢書介紹的是流行於當今西方社會的幾種思潮,在今日中國亦都有程度不同的影響。我認為:對當今中國影響較大的社會政治思潮如下:

一曰社會主義。據《簡明社會科學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2年版)的解釋: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徵是:生產資料公有制;計劃經濟;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發展社會生產力;變革、完善和發展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存在階級鬥爭;勞動人民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等。官方過去一直把前三條作為社會主義的主要標誌。改革開放以來,這三條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民營經濟異軍突起,生產資料私有制在國民經濟中已佔有相當比重;計劃經濟已為市場經濟所取代;按勞分配早已不再是惟一的分配方式。所以中共十五大不得不作了如下修正:「這就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方式,……。」從世界範圍來看,蘇聯和華約組織的解體,標誌著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消亡和二十世紀全球性的社會主義大試驗遭受重創。但這並不意味著社會主義從此無影無蹤,更不意味著「歷史的終結」。

只要世界上還存在不平等、不公正和兩極分化的現象,社會主義就不會失去其存在的價值。在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在國際上主要有兩大分支:一是民主社會主義,直接來源於前蘇聯和東歐的持不同政見者的理論;後來在戈巴契夫執政時期曾提出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目前在俄羅斯和部分東歐國家還有一定影響;二是社會民主主義,主要來源於第二國際,主張「和平長入」、「議會道路」、「階級調和」和「社會改革」;這種觀點在西歐和北歐長期處於主流地位,在歐盟國傢俱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歐盟15國中有12國是奉行社會民主主義的社會民主黨(包括社會黨、工黨等)執政、或社會民主黨與其他政黨聯合執政。鄧小平有一大發明,叫做「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既然是「中國特色」,也就是說與其他種類的社會主義不同,自然不宜把它歸類,可算作另一類景觀。可以預料,即使中國實現了憲政民主,社會主義作為一種社會思潮也不會消聲匿跡;在多元化的社會中,它仍會作為左派力量的旗幟繼續發揮影響。(待續)(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近年來,公民社會已日益成為中國學者與民間的一個熱門話題,有關公民社會的文章與書籍目不暇接。不久前崔衛平教授主譯的波蘭人米奇尼克的著作,書名就叫做《通往公民社會》。不過,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認真思考過:中國為什麼需要公民社會?
  •   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1月17日在北京去世,再度鉤起人們對他的懷念。一些曾經和他有過工作關係的人士和學者表示,趙紫陽的領導風格給他們留下了相當深刻的印象。 趙紫陽去世的消息傳開之後,引起了人們,尤其是曾經在工作上接觸過他的人士的感慨。和這位中國前總理有過工作關係的一些人士認為,趙紫陽的執政風格和作人態度給他們帶來一種清新之風的感受。 *張祖樺:趙虛心聽取中青年學者意見*

  • 東海一裊開創的震旦文化網在一個月前被封鎖,安徽蚌埠的張林在前往北京悼念趙紫陽時被行拘,上海的李國濤、戴學武“神秘”失蹤十多天,突然“消失”了。無庸諱言,這是中共延續對楊建利、杜導斌、趙常青、楊子立、靳海科、羅永忠、張宏海判罪之後,對劉曉波、余杰、張祖樺的威脅、恐嚇之後,對師濤的關押之後的繼續。
  • 從法治建設的角度來看,2004年度的最大進步當屬"國家尊重與保障人權"載入中國憲法。曾幾何時,人權還被當作資產階級的專利橫遭批判與踐踏。而今天,人們已看到愈來愈多的中國人以憲法中的保障人權條款為武器毅然走上公民維權之路。
  • 發生在陝北民營油田的行政侵權事件與陝北民間石油投資人"保井維權運動"(以下簡稱"陝油案")已持續了兩年多時間。據維權人士介紹,"陝油案"涉案地域廣闊(延安、榆林2市15縣)、涉案人數眾多(1000多家民企6萬多投資人10多萬利益相關人)、涉案資產龐大(2003年價值70多億,現值140億以上)和涉案行業為高度壟斷(石油)產業。上述規模特點使得"陝油案"成為海內外持續關注的聚焦點。
  • 美國國務卿賴斯星期六晚上抵達北京訪問,而北京則加強了對一些異議人士的監控。海濤現場介紹有關情況。

    海濤:今天下午,我因為一些其它事情,找北京的理論工作者張祖樺,結果,他對記者說,他現在北京郊區一個地方小住,而門外就是公安方面的人員還有警車,對他和家人進行密切監控。他說:「我們現在郊區農村渡假過週末,警察就在門口守著。」不過,張祖樺說,在屋子裡,他可以打電話,同外界保持聯繫,只不過出門就有警察貼身跟著。

  • 聯合國人權高級專員阿爾布爾八月二十九日起,開始為期五天的訪華,將與中共高層討論人權現狀。中共當局採取大規模行動,再次將民運人士、異議人士軟禁起來,劉曉波、張祖樺和劉荻家外警察都來站崗了。趙昕、齊志勇、胡佳、龐梅清、劉京生、馬文都、王國其等人也提前遭到警方監視。中國維權組織「仁之泉工作室」負責人侯文卓的辦公室,二十九日遭到警方搜查。
  • 當代中國有一個特殊的“民族”——“上訪一族”(他“她”們自我命名爲中國第57個民族——“訪族”)。他(她)們來自全國各地,大多集聚在北京火車站南站周邊地帶,因這一帶在地理上距“中辦國辦”人民來訪接待室和全國人大常委會信訪局及最高人民法院人民來訪接待室較近。他(她)們中條件稍好一點的租住在簡陋的民房和小旅館裏,條件差的就在附近的工地上、橋洞下、水泥管裏風餐露宿。
  • 中國正處於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變局之中。社會每天都在發生變化;變化之快,令人目不暇接;變化之大,引得世人矚目。然而,誠如前人所言:理論往往落後于現實生活。在今日中國,系統說明這種變化的著述少之又少,仿佛社會根本沒有這種需求似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