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亮:十萬億存款說明了什麽?

劉新亮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10月24日訊】中國大陸私人儲蓄存款額高達十萬億人民幣,折合12,000多億美元,這是一非常巨大的數位,比一些發達國家全年的國民生產總值還高。這樣一筆鉅款不進入流通,而在銀行裏沈睡,猶如一隻關在籠子裏的老虎,也或是掉進枯井裏的老牛,除了給銀行帶來巨大的付息壓力,還說明了什麽?

中國的經濟學家和高官們都看到了這筆資金,因而這幾年的經濟政策和改革方案都是千方百計地要把這筆資金擠出來,使它進入流通領域,爲中國經濟發展出力。但是十多年過去了,這筆資金非但沒有被擠出來,反而是越積越多,越累越高。他們認爲這是中國社會的家庭自我保障基金,因而出臺了從住房改革、高教改革到社保、醫保、低保以及降息、徵收利息稅等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和制度,其主要針對的就是擴大內需,就是將這筆資金趕入流通領域。現在來看,這些改革措施非但沒有達到目的,反而在一系列的擠壓中造成了社會的普遍性恐慌,使儲蓄額以更快的速度累加。這種狀況我們至少可以得出兩個結論,其一,經濟學家和高官們對這筆資金的性質在認識上是完全錯誤的;其二,社保、醫保並不是要真正建立社會保障機制,只是以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的名義來擠壓私人財富。所以一般認爲近幾年的社保、醫保改革是失敗的。

那麽這筆存款的性質到底是什麽呢?我們可以從存款的所有者來加以分析,這筆存款的80%以上爲不到20%的人所有,只有不到20%的存款爲80%以上的人所有。從表面來看,這個儲蓄率並不高,人均6,000多元,就是那不到20%的人所佔有的80%以上的存款,人均也只有三至五萬元,這就是經濟學家和高官們把它劃爲家庭保障基金的原因。他們企圖以社保、醫保等社會保障機制來替代家庭自我保障,將這筆錢擠壓出來。但是他們的醫保、社保以及房改是以收刮民脂民膏爲目的的,是一種掠奪性措施,民衆們對此看得很清楚,因而不能達到他們的目的。

事實上,作爲民衆家庭自我保障基金的部分在這筆存款中所占的比例是很有限的,需要設立家庭自我保障基金的家庭都是窮困的人群,而窮困的人家是不會有多少余錢的,也正因爲沒有餘錢,才會需要保障,所以真正作爲保障的資金不足一萬億,這都是窮人們的血汗。在銀行裏擁有大量存款的一般都是擁有固定和相對固定收入的、或是有活錢收入的那部分人的消費剩餘,這部分人主要是公務人員、國企高管(處級以上)、壟斷企業職工、中小私營企業主、大型私營企業和外企的白領以及擁有灰色或黑色資源的人群,這些人享有相當的政策福利,他們收入的含金量比一般民衆要高得多,他們消費的剩餘,作爲家庭保障只是一個非常次要的功能,它們的主要功能是尋求安全、穩妥的投資物件,是一種投資準備金。這些人,因爲有固定或相對固定的職業,有一分相對滿意的事業,因而對投資渠道的尋求並不是十分迫切,因而投資需求在求穩的心態下被隱藏下來,打了折扣,使很多人看不到它的實質,無怪乎世界經濟學界在這只「老虎」的威脅下紛紛看好中國的貨幣貶值。

中國的經濟學家們當然是有人看到了這只「老虎」的實質的,也肯定有人給中國的高官們上書開放中國的投資渠道,但是中國的高官們寧願相信它是保障基金而不願開放中國的投資渠道,這是共產黨政府對中國社會的統治本質所決定的。

中國的共產黨政府所延襲的是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統治模式,這種模式就是要對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進行有效的控制,以保障家天下的無阻礙延續。中國共產黨政府雖然不是家天下政府,但卻是一個小集團的政府,它與封建家天下政府只有規模的不同,並無本質上的區別,它仍然是以政權在這個小集團內的無阻礙傳遞爲最高價值目標,而對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控制就是實現這一最高價值目標的有效手段之一。開放投資渠道,必然會進一步促進社會經濟主體的多元化,並且會使這種多元化主體在數量上達到空前的規模,這種規模必然要超越他們的控制能力,從而達到從量變到質變的「化學反應」,從而阻礙政權在這個小集團中的有效傳遞,最終使這個小集團失去對政權的把持。因而他們寧願犧牲國家、民族和民衆的利益,寧願中國仍然依附在西方資本主義的剝削和壓迫之下,寧願以高昂的代價把這只「老虎」關在籠子裏,寧願阻礙中國的歷史進程,也不願開放投資渠道,也不願失去他們對政權的控制。君不見,那個並不能真正解決中國物權問題的《物權法(草案)》至今也無法施行嗎。

所以中國貨幣貶值是遲早的事,不要看到江、朱、胡、溫在那裏死撐,就認爲無事。「老虎」終究是要吃人的,現在雖然關在籠子裏,可餵養它的卻是民衆的血汗,況且總有餵養不起的那一天,怎麽得了。

(2006-10-19于貴陽)

轉自《民主論壇》(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台銀合庫今起升息  土銀明起調高存款利率
有關國家研究追討腐敗者海外存款
活存利率 八成民眾高估了
台郵政利率調漲 優惠房貸升至3.1%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