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東晉 陶淵明: 歸去來辭

陶淵明
font print 人氣: 220
【字號】    
   標籤: tags: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音:免)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雲無心以出岫(音:秀),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音:意)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遺,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乎西疇。或命巾車,或櫂(音:照)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羨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音:何)不委心任去留,胡為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音:紫),登東皋(音:高)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胡:何
心為形役:心為形體所役,因貧而出仕
諫:挽回
追:補救
颺:同「揚」,搖盪之意
征夫:行人
以前路:前方的道路;回家的路
熹微:微明
瞻:望見
衡宇:衡,指門;宇,指房屋。以橫木為門叫衡門,言其簡陋。
載:且
三徑:宅園中之小路
眄:斜看
庭柯:庭院樹枝
審:知曉
容膝:形容居處狹小,僅能容膝
園日涉:每天到農園走走
策:扶
扶老:手杖
流憩:隨意遊息
矯首:抬頭
遐觀:遠望
岫:山谷
翳翳:隱約不明
盤桓:徘徊
復駕言:駕車出門營求名利
有事:指耕作
疇:田地
巾車:張設帷幔的車子
櫂:用槳划般
窈窕:深遠
涓涓:水細流不絕
行休:行,指過去為官;休,指今日退隱
寓形宇內:寄身於天地之間
委心:指放棄名利之心
遑遑:匆促不安
帝鄉:仙境
懷:期望
植:倚
耘耔:翻土培草
皋:高地
乘化:順應自然的變化

(圖片攝影者:容惠珍)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
  • 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雖不能至,然心鄉(音:嚮)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

  •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遊,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 臣亮言:先帝(劉備)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傅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而固小之,與弟超書曰:「武仲以能屬文為蘭臺令史,下筆不能自休。」夫人善於自見,而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里語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見之患也。
  • 植白:數日不見,思子為勞,想同之也。僕少小好為文章,迄至于今,二十有五年矣。然今世作者,可略而言也。昔仲宣獨步於漢南,孔璋鷹揚於河朔,偉長擅名於青土,公幹振藻於海隅,德璉發跡於此魏,足下高視於上京,當此之時,人人自謂握靈蛇之珠,家家自謂抱荊山之玉。吾王於是設天網以該之,頓八紘(音:紅)以掩之,今悉集茲國矣。然此數子,猶復不能飛軒絕跡,一舉千里。以孔璋之才,不閑於辭賦,而多自謂能與司馬長卿同風,譬畫虎不成,反為狗也。前書嘲之,反作論盛道僕讚其文。夫鍾期不失聽,于今稱之。吾亦不能忘嘆者,畏後世之嗤余也。
  • 臣密言:臣以險釁(音:信),夙遭閔兇。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既無叔伯,終鮮兄弟;門衰祚(音: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音: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音:瓊)獨立,形影相弔。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音:入);臣侍湯藥,未曾廢離。
  •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音:系)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髣髴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