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京:2006中國–走向理性政治對話的開端?

梁京

標籤:

【大紀元12月20日訊】年終將近,寫了一年批評大陸世道的文章,我不禁問自己,2006年的大陸,有什麼給人以希望的進步嗎?

應該說,一年來大陸的思想和言論自由的空間有了擴展,意義重大。支持這一判斷的事實很多,但最有代表性的一個例證,就是冰點事件不僅沒有達到打壓以袁偉時為代表的正直學者的目的,反而提升了他們在思想和輿論界的話語權。袁偉時先生正引導新一代知識人,對中國歷史作更加深入的反思,鋒芒所向,直指大一統的弊端。

學力深厚而又從不趨炎附勢的秦暉,取代了海歸的主流經濟學家,成為最能提高點擊率的媒體明星,這不能不說是另外一個令人鼓舞的現象。對為現行體制和政策辯護的各種似是而非的理論,秦暉的剖析和批判無人能出其右,讀來令人痛快淋漓,十分過癮。在一些人的心目中,秦暉是一個當代英雄,面對種種誘惑和打擊,他堅持不懈地探求真理,為弱勢者權利的辯護。

問題是,大陸當局為什麼要給袁偉時秦暉這樣的學者說話的機會呢?難道他們不懂得這樣的學者所揭示的真理的力量嗎?事實上,冰點事件之外,清華大學也用各種手段打壓秦暉多年了。但是,大陸當局終歸不能阻止像袁偉時秦暉這樣的有正義感的優秀學者在輿論空間脫穎而出,這又是為什麼呢?

國門開放是一個重要的因素,而網路時代的來臨,更是中國具有獨立思想的學者之福音。這兩個因素,前一個使大陸當局對迫害秦暉這樣的學者有所忌憚,後一個則使當局很難封鎖言路。

2006年的一個動向,就是大陸當局在加強了對自己不利的直接政治言論進行封鎖的同時,不得不對沒有直接政治性的不利言論和文字放鬆管制。這裏面不僅有一個政府資源不足的問題,更有人心所向的因素。這個因素使那些有品質的言論和文字越來越難以被封鎖。

我現在越來越深切地體會到,為什麼說中國現代化的挫折和失敗,很大程度上是中國文化的失敗,其中包括中國政治文化的失敗。中國的政治論爭,道德指責多而理性對話少,結果只能是各說各話,沒有溝通。這就很難提高整體的認知水準,導致整個民族一再失去機會。

網路技術對於克服中國人政治上難以理性對話的弱點,正在產生極為積極的作用。它以極低的成本把政治和思想對手的批評,置於網路這個巨大的公共空間之中,使當權者難以自欺,狡辯者難以逃遁。我們從胡錦濤對龍應台關於冰點事件公開信的回應中,就看到了網路時代政治批評的力量。

網路時代迫使中國大陸的當權者不得不對政治批評做出更為理性的反應,網路時代也敦促中國的政治和知識精英更理性地面對不同的聲音。2006年,我們看到了網路時代的公共輿論壓力正在對理性的政治對話產生積極影響。這不僅表現在當局不得不容忍更大的思想和言論自由,也表現在胡溫開始流露對御用學者的不滿,並有意直接接觸一些政治立場比較獨立的學者。

不過,比起大陸快速發展的社會危機來說,大陸理性的政治對話的進步還是太慢太慢了。如果大陸的當權者認識不到這一點,中國社會各種非理性力量的發展,完全可能再一次主宰政治的走向。

──轉自《自由亞洲電臺》(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梁京:是什麼成就了毛澤東?
梁京:如何看中共推行黨內選舉民主的前景
梁京:“粉碎四人幫”的歷史遺產
梁京:沒有精神自由的「和諧社會」值得追求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