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滋補佳品話茯苓

人氣: 24
【字號】    
   標籤: tags:

茯苓為多孔菌科植物,不僅是一味常用的中藥,也是人們頗為熟悉的滋補佳品。《神農本草經》說茯苓「久服安魂養神,不饑延年」。養生學家謂茯苓「千年以上者,變化為兔,或化為鳥,服之輕身,成就仙道」。

宋代《圖經本草》也有關於茯苓酥的記載:將茯苓製成粉末,浸在酒和蜂蜜中,封月餘,就成了味美的「茯苓酥」,它「日食一枚,終日不饑」。蘇頌《集仙方》內集古代茯苓食品之大成,有關此方面的論述頗多。

人們普遍認為,茯苓形狀特異,多年生長,得松之精氣足,久服百病自去,長生不老。魏晉時期,食茯苓以求長生蔚然成風,據說南朝齊梁時期陶弘景辭官返鄉時,梁武帝即令「每月賜茯苓五斤,白蜜二斤,以供服爾」,可見古人已把茯苓視為延壽珍品。

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不僅談到「茯苓粥」,還提及「茯苓餛飩」,他指出「茯苓餛飩」能治「老人噎食不通,黃雌雞肉四兩,切,茯苓末二兩,白麵六兩,作餛飩,入豉汁煮食,三五服效」。現代資料表明,茯苓含有茯苓聚糖、茯苓酸、麥角甾醇、膽鹼、組織氨、磷脂、蛋白質、酶等多種成分,它不僅能利水滲濕、健脾補中、寧心安神,而且還是一種很有營養的保健品。

  清代,茯苓仍被作為養生益壽的要藥。據說慈禧太后為了保養身體,常命御膳房做茯苓餅,並以此賞賜大臣。資料顯示,有人對慈禧太后的十三個長壽、補益藥方進行了研究,發現常用的補益藥共64種,而使用率最高的一味藥便是茯苓,占78%。

茯苓餅已經是清朝末期的宮廷名點。後來,北京民間也有了茯苓餅。北京的茯苓餅皮薄如紙,顏色潔白,餅的表面還有清晰的圖案。餅皮極脆,入口即化,是北京常年暢銷的名特產。除了茯苓餅,還有茯苓餅乾、茯苓包子等食品。

  在《紅樓夢》第六十回中,也提到了茯苓霜:廣東的官兒來拜賈家,送上茯苓霜一簍,並告訴了具體的吃法。說這雪白的茯苓霜是拿人奶和了的,每日早起吃一盅,最補人的。可見茯苓糕點真是富貴人重視和喜愛的食品。

  養生學家很重視茯苓食品的製作方法,已故著名中醫周潛川自己精心製作了一種白茯苓糕,做工十分講究。選白茯苓時,要小頭有尾,大頭有角,橢圓形,每個重在五斤以上,皮色黑而有光澤,九蒸九曬去皮開片備用。

周老先生還強調,製作方法雖然複雜,但一定要耐心做到九蒸九曬,才合乎「純而不雜」,「滲利三焦而不毀堤奪土」。蒸煮時,先在蒸籠裏鋪一層柳葉,爾後把茯苓整個放入蒸籠裏蓋嚴蓋悶蒸,用文火蒸12小時,取出,用日光曝曬,經曬一天,再入籠又蒸,方法同前。

如此反復蒸曬,須經18天,才能達到要求。如遇陰天下雨,則順延一天,這種炮製方法叫「乾元用九」。取日光曝曬,意在攝取太陽真火。用蒸籠蒸透,叫做「水鼎潤濕法」。在第九次蒸曬之後,趁熱濕時,用片刀把黑色表皮剝下,再用紮刀把茯苓紮成幾大塊,做成二寸半的四方塊,再紮成很薄的正方薄片,經日光曬乾後,收藏磁缸或石灰缸裏備用。最後就做成了「雲片糕」,在服用時,與蜂蜜同食。

  還有一些有關茯苓保健藥膳的具體做法,也一併介紹給讀者。

  茯苓懷山包子

  茯苓粉、懷山粉各100克,加水適量調成糊狀蒸半小時,加入白糖適量,麵粉200克以及豬油、海帶絲、紅蘿蔔絲少許,製成包子餡,做成包子,蒸熟食用。連續食用,可治脾胃不健、身體虛弱、食慾不振、尿頻、遺精、遺尿等症。健康人食用更能增強體質、祛病延年。

  參苓懷山湯圓

  人參、茯苓、懷山各10克,蒸熟共搗成泥狀,與豆沙泥30克,白糖、豬油適量製成湯圓餡,包湯圓熟食。適用於消化不良、氣短懶言、腰膝酸軟等症。

  茯苓湯

  將茯苓、白術各10克,水煎飯前服。主治脾虛濕泄,腸鳴而不痛,便稀,面黃體輕等。

  茯苓粥

  材料有茯苓粉(即茯苓曬乾研粉)30克、大米100克、紅棗15枚、紅糖30克。先將紅棗去核煮爛,連湯放入粥內,再加入茯苓粉,煮數沸即成。適應於老年性浮腫、肥胖症、脾虛泄瀉、小便不利、水腫。老年人脫肛和小便多者不宜服食。

文章來源:大中華健康網 摘自:《中國中醫藥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