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核考驗北京:能源與中美關係孰輕孰重

人氣 3
標籤:

【大紀元2月11日訊】 (亞洲時報, Kaveh L Afrasiabi 撰文) 在美、英、中、法、俄和德國一致同意向聯合國安理會提交伊朗核問題報告後,英國首相貝理雅(中國大陸作布萊爾,台灣作布雷爾)2月7日繼續向對伊朗“開火”,稱國際社會不能因懼怕引起國際能源價格攀升而在是否對伊朗實施制裁的問題上猶豫不決。不過,說來容易做來難。對於強烈依賴伊朗油氣資源的中國來講,因制裁而引起的種種後果都不得不讓它在對伊問題立場上三思。

事實上,中伊關係之間絕非能源供給如此簡單,而是已經擴展至多個領域。在伊朗,水壩、鋼鐵、船舶、交通等工程中,中國的影子無處不在;目前,伊朗駐有超過100家中國企業,分別在6個城市建設港口和碼頭,當然還有最重要的礦產、油氣項目。去年,雙邊貿易額達到95億美元的新高,而在2004年只有區區75億美元。

伊朗一再聲稱核計劃純粹出於和平目的,但其濃縮鈾設備卻能用來製造核武器。很多人都在猜測,當安理會3月份審議伊朗核問題時,與德黑蘭有著如此密切關係的北京將採取何種對策;國際媒體最近有鋪天蓋地的分析報導。

目前,來自伊朗的原油佔中國進口總量的13.6%。同時,伊朗的天然氣也引起了中國的興趣,相關工作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中國希望成為伊朗油氣產業的重要參與者,全面進入伊朗的油氣勘探、開採、石油化工、石油管道及其它上下游服務。中伊的合作項目有短期性質的,也有長期性質的。後者包括修建一條石油管道,將伊朗與中國-哈薩克斯坦石油管道連接起來。

作為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的第二大石油供應國,伊朗位於裏海(Caspian Sea)和波斯灣(Persian Gulf)這兩個主要能源地帶之間,被喻為通往中國的 “能源絲綢之路”。而中國蓬勃的經濟發展,不斷刺激國內能源需求;中國2004年消耗的能源約為1980年總量的2.3倍。

為維持中國的經濟奇跡,伊朗穩定的油氣供應顯得分外重要。自2003年轉變為石油淨進口國後,中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2004年,它對進口石油的依存度達到40%。Energy Information Agency稱,中國貢獻了全球2001-2004年間三分之一的石油需求增長,雖然這個人口大國2004年進口的原油僅佔世界總量的6.6%。

專家稱,中國的“能源之渴”主要是三個因素造成的:私人轎車保有量和公共交通的增長;依賴石油產品的化工業的繁榮發展;為應付用電高峰時出現的大面積停電而大量使用的柴油發電機。

不少美國人擔心,中美未來會因爭奪能源而發生衝突。去年12月,民主黨參議員約瑟夫•利伯曼(Joseph Lieberman)再次提醒人們籠罩在兩國上空的軍事衝突的陰影。他說:“美中兩國對進口石油的依賴都將達到60%。在能源爭奪導致兩國兵戎相見前,我們應承認發生衝突的可能性。”

去年6月,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CNOOC,中海油)向美國第九大石油公司優尼科(Unocal)提出收購要約。美國擔心其能源安全受到威脅,對該收購案進行了百般阻撓,中國被迫宣佈放棄收購計劃。在公眾看來,該事件不過是中美能源爭奪零和遊戲的一場預演。

中國希望收購這間美國公司,旨在降低進口原油的成本。中國缺乏在公海和麻六甲海峽(中國80%的進口原油須經這個海峽)保護其石油運輸船的海上能力,所以從中東和非洲進口的大部分原油需通過國外石油中間商來運輸。2004年,中國45%的進口原油來自中東地區,而另有29%來自非洲。

為確保能源安全,中國不但與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簽署石油協定,儘量實現能源供應、生產多樣化,還大力發展其軍事力量,在巴基斯坦俾路支省 (Balochistan)瓜達爾(Gwadar)港投資20多億美元興建海軍基地。該港口距霍爾木茲海峽(Strait of Hormuz)僅400公里,而這個海峽正是波斯灣的出海口。

去年7月,由中國主導的上海合作組織(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接納伊朗為觀察國,中國的能源安全希望借此得到進一步保障。同時,中國非常重視同科威特、卡塔爾、阿聯酋、沙特等波斯灣國家的合作。一位中國觀察家在《華盛頓季刊》(Washington Quarterly)上說,中國同沙特關係的升溫有可能減少這個阿拉伯國家對美國的依賴。

伊朗核問題的實質是什麼,中國的決策又將如何影響地區?在眾多的關注中國同中東交往的文章中,卻唯獨看不到這方面的分析報導。

由於中國在安理會中有著否決權,它的立場將決定著伊朗核問題的最終結果。

在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會議上,中國表示反對伊朗發展核武器,贊同將伊朗核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審議。對於中國的這個立場,伊朗並不感覺出奇,因為近兩年來中國官員曾多次在訪伊期間明確表示,不會因伊朗而犧牲同歐美的貿易利益。

當然,因伊朗核問題惡化而使原油供應出現危機,也是中國不希望看到的。所以,北京方面也在竭力避免危機升級,以免後者遭到聯合國的制裁。

考慮到伊朗拒絕IAEA的解決方案及強烈譴責因核問題提交到聯合國而可能招制經濟制裁這一強硬立場,中國必須考慮可能出現的各種局面(最嚴重就是伊朗的原油供應中斷),並盤算好相應的對策。這樣,在IAEA 3月向安理會提交伊朗核問題的報告時,中國也不至於措手不及。

即使伊朗核問題僅僅引發一場中等程度的危機,中國也吃不消,因為危機將導致原油價格大幅上漲,中國的油氣運輸成本也“水漲船高”。然而,在國際輿論一致反對伊朗發展核武器的情況下,一旦中國動用否決權的話,外交上立即會被孤立,甚至遭到相應的報復。在安理會審議時,中國很可能會保持克制;作為交換,美國和歐洲國家將不得不給予中國種種好處。

這樣,皮球就踢給了美國和歐洲;它們能開出什麼足以使中國動心的條件呢?不會是能源方面的,或許不會與能源有直接關係的。

美國或許可以給中國進入伊拉克石油領域開綠燈或任由中沙加強石油合作作為香餌“引誘”北京。然而,由於伊拉克局勢動盪,石油工業至今前途未蔔,中國未必會對此提議感興趣;另外,美國早已對中國拉攏沙特表示不滿,想必不會讓中國“得寸進尺”。

這樣,美國只能轉向貿易領域,尋找能令中國“上鉤”的“餌”。中國這幾年大力發展民用核電工業,美國曾對印度做出的核合作承諾,對中國或許有些吸引力。唯一不足之處在於,這些提議帶來的副作用可能會適得其反。當年在國會遊說政府對印度的核合作時,政客稱此舉將遏制中國。而如今,若是協助中國發展核電時,政客們又找什麼藉口呢?這樣,只會令美國的亞洲及副大陸戰略變得更加複雜。

美國可通過向中國出售煤炭氣化技術、遊說歐洲降低對華貿易門檻等,達到令中國動心的目的。當然,問題是,在安理會表決是否應制裁伊朗時,這些條件要足以使中國無法拒絕。

還有另一招:美國已開始積極部署,隨時準備向伊朗發動軍事行動,進一步向伊朗的盟友中國和俄羅斯施加壓力。是寧願看到伊朗遭到美國的軍事打擊,還是稍好一點的結果-被國際社會制裁?美國相信,在伊朗有著相當利益的中俄兩國能夠做出正確的抉擇。

北京和莫斯科也意識到,美國的“肆意妄為”將為它們帶來的危險,因而它們一再警告美國莫威脅伊朗。伊朗畢竟不同於一窮二白,毫無戰略意義的前南斯拉夫;若任由美國處置,兩國造成的損失將會更大。

想讓美國放棄伊朗脫“核”計劃,似乎是個不可完成的任務;故而,中國的決策者應該認真考慮一旦伊朗原油供應切斷後的可怕局面,別忘了中國的原油儲備僅夠使用30天。

在伊朗核問題上,中國對任何一方的影響力都非常有限。看來,若要維持中東向中國的原油供應,中國將不得不放棄一些與美國相關的利益。中國若想維持經濟發展,並最終成長為世界強國,這一點似乎不容忽視。美國的對華政策若不能從視中國為一個重要的地區盟友出發,那才是最危險的。

Kaveh L Afrasiabi博士是《霍梅尼之後:伊朗外交政策新動向》(After Khomeini: New Directions in Iran’s Foreign Policy)的作者,並與人合著了《布朗世界事務學刊》(Brown’s Journal of World Affairs)中的《議定伊朗核子的民粹主義》(Negotiating Iran’s Nuclear Populism)。(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熱點互動】聚焦布什訪中的核心問題(三)
投書:杭州公民張義才控告當局誹謗美國之音,破壞中美關係
中美學者談中美關係及台灣問題
廖建明:美國多份報告痛批中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