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欣賞】梧桐影

作者:任一仁
font print 人氣: 482
【字號】    
   標籤: tags: ,

呂巖《梧桐影》

明月斜,
秋風冷。
今夜故人來不來?
教人立盡梧桐影。

【作者簡介】

呂巖,字洞賓,一名巖客,唐禮部侍郎呂渭之孫。呂洞賓遊長安時正碰到黃巢起義,便帶著家人隱居在終南山。後遇鐘離權得道,成為「八仙」中最被廣為傳誦的仙人。《全唐詩.附詞》裡存其詞三十首。

【字句淺釋】

解題:據宋代周紫芝所著的《竹坡詩話》中記載:大梁的景德寺,有位峨嵋院道者,嚴守戒律修行,二十年不下坐席。有一天,來了一個布衣青裘的魁偉不凡之人,與道者談得很投機,於是雙方約好第二年的同一天再相見。

第二年的那一天,到了中午的時候,道者沐浴淨身後,端端正正地坐化了。到太陽西下時,魁偉之人果然來了,一打聽道者,才知他已經辭世而去了。魁偉之人歎息了好久,忽然間就不見了。第二天,魁偉之人在堂屋側面牆壁最高處,寫下了這首詞。

到宣和年間,周紫芝遊京師時還親自看見過這首詞。而且《全唐詩.凡例》中也特別強調這首詞是呂洞賓當時所作,與後來乩師從扶乩中錄下的呂巖的其它詩詞有所不同。後人因為詞中有「明月斜」的句子,又把詞牌名稱改為《明月斜》。(注)立盡梧桐影:站立在那裡,直到梧桐樹的影子都沒有了。明月當頭時,樹影正在樹下,當月亮西沉時,地上的樹影也移向遠處,最後從地上消失。

【全詞串講】

明月漸漸西斜,
秋風颯颯寒侵。
今天晚上朋友到底還會不會來啊?
讓人站立在梧桐樹下,直到樹影散盡。

【言外之意】

這首詞總共只有二十個字。開頭兩句寫景,六個字就創造了一個特殊的環境:明月已經西斜,秋風已帶寒意。其中一個「斜」字,可見作者已經等了許久(「斜」是相對於原來的「正」而言),隱隱暗示著作者內心的焦急情緒;一個「冷」字,緊接著「久等」(今夜故人來不來?)的內涵,自然地托出夜深風寒的環境,便給人一種淒清之感。「斜」、「冷」兩個字又從環境的描寫中傳出了作者微妙的情緒。

第三句加強了讀者從前面兩句中得到的印象:「今夜故人來不來?」果然是約好了的等人,等久而生急、急切而不免有些埋怨的情緒了。這句話看似平淡,順口而說,實有天籟的自然之美。末句再回到寫景中來:「教人立盡梧桐影」,造句巧妙、優美而內涵豐富,用現代漢語很難有平行的翻譯方法。

而且「教人立盡梧桐影」與開頭兩句一起創造出極美的意象:明月慢慢向西移動,夜風吹動著滿樹梧桐的枝葉,颯颯有聲,梧桐樹的月影隨著月亮的移動也漸漸移向遠處,最後完全消失。淒清的夜風中,作者還在那裡孤單單地站立著,引頸企待朋友的到來!這是有聲有色的畫面,是一組電影鏡頭,這組省淨的鏡頭便構成了一個內蘊豐富、意味雋永的完美意境。

現在寫詩歌欣賞的人認定此詞是呂洞賓學道之前的作品,因此寫的是人世間誠摯的友情。但歷史故事中卻明明說他當時已經得道。對於理解詞中的文字內涵和技巧來說,固然沒有多大區別,但對於認真的修煉人或者相信修煉的人,在深層的理解上就有很大的不同。呂洞賓那位「道者」朋友,二十年不下坐席,可以隨時選擇自己「坐化」的時日,可見已非泛泛之輩。

他們之間的談論,也決非泛泛而談。而談論還不盡興,雙方都願意一年後再談,可見緣分甚深,而且必有重要事宜有待一年後才能決定(否則只須隔天再談了)。結果呂洞賓失掉了這次再談的機會:道者中午坐化,他傍晚才到。可以推想,他們的約定很可能是在午前,否則,就是道者失約了。而從此詞的內涵來看,是呂洞賓失約,因此才在梧桐樹下的瑟瑟秋風中站了那樣久,希望示道者以誠意,彌補自己的疏失。但道者終究沒有來,而呂洞賓顯然沒有那樣高的道行,可以自己去找到他。這件事必有其深遠的結果,但話在題外,就不宜多說了。

此詞的價值,不僅在於以二十字的篇幅,在《欽定詞譜》和《詞律》中留下一個永恆的地位,給後世詩詞作者一個寶貴的藝術借鑒;更重要的是,它像一顆結實的釘子,把「八仙」中最有名的仙人的真實性,牢牢地釘在了歷史的一頁上,讓信者欣慰,讓不信者焦躁不安,但又拔不出來、扔不掉!

──轉自正見網 #

責任編輯:王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樓上晴天碧四垂,樓前芳草接天涯,勸君莫上最高梯。
    新筍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聽林表杜鵑啼。
  • 少年不識愁滋味,
    愛上層樓,愛上層樓。
    為賦新詞強說愁。
  • 纖雲巧弄,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 無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似燕歸來,
    小園香徑獨徘徊。
  •   飛花埋盡天涯路,
      又風送,銀星去。
  • 【大紀元12月28日訊】手把紅旗旗不濕,弄潮兒在濤頭立。——宋詞

      台灣的中國文化大學美國所所長陳毓鈞,最近經常在中共宣傳機器──「中央電視台」第四台出現,接受訪問並分析台灣海峽兩岸形勢。從他的談話中聽出,他對台灣的當權政黨反感,對美國在亞洲的防共、反共政策不以為然,他的主要論點是:美國不希望兩岸統一,不想中國強大。他認為美國協防台灣是為了美國在亞洲的利益,台灣不應該充當美國在亞洲的「看門狗」。甚至認為美國催台灣充實軍備是想賺台灣那筆六千多億的軍費。

  • 宋祁《鷓鴣天》是很招人喜歡的一闋詞,不但構築了邂逅佳人的畫面,抒發出一見傾心的深情;更令人稱奇的是作者宋祁真實版的浪漫故事——狹路相逢的「奇遇」,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宋祁為什麼能有如此的幸運呢?除了他才情洋溢,更因他生逢其時,得遇明君宋仁宗成人之美。
  • 中國古代是信神敬神的社會,社會的修煉風氣總體比較濃郁,一些文學大家都是修煉之人,他們的作品往往看似是表達常人的情感,而實際是表達自己修煉的體會,感悟或者是境界,這其實是神傳文化的一種必然。比如辛棄疾的這首《賀新郎‧甚矣吾衰矣》。
  • 猶記得去年的一個春日,桃花開得灼灼,他邂逅了樹下的陌生少女。女子巧笑倩兮,花面相映,而他凝眸端視,心馳神搖。不知是桃花映紅了美人的面容,還是姣好的容顏照亮了繁盛的花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