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迪:我的父親

文迪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4月25日訊】我的父親今年78歲了,他經常說他打算活到2008年,我希望他能活得比這長得多,我很難對父親表達出我內心的感情,我很愛他,他是我的世界的一部分,我很怕那一天的到來,我的世界將不再完整。

我父親這一輩子經歷曲折坎坷。這在中國很多我們的父輩那一代人中,卻是很普通的故事。

父親出生在山東一個偏僻的小鄉鎮,雖然祖先可能富裕過,爺爺也讀過6年私塾,但到父親成長的歲月,日子過得十分艱難,爺爺和奶奶靠起早貪黑壓麪蒸饅頭維持一家人的生活。爺爺因為讀過四書五經,一直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父親讀書成了家裏的頭等大事。好在父親從小好學,老是天沒有亮就去城門下一個唯一有燈光的地方念書。他到現在還能背出很多那時在城牆根下背熟的「三字經」,「千字文」。父親上中學不久,山東就成為日本人佔領區,國民政府讓淪陷區的中學大學西遷,十二、三歲的學生和他們的老師一起,步行數千里,躲著日本軍隊的崗哨、巡邏隊,冒著槍林彈雨,穿越封鎖線,來到所謂的「後方流亡中學」,陝西安康中學。父親在安康中學的幾年,完全靠自己維持生活,那時和敵戰區不通郵,和家裏完全失去了聯絡,偶爾有鄉親路過,只能讓他們帶封平安信,讓父母知道他還活著,一直到日本投降,他才回到老家。

父親最自豪的是他考上了南開大學,雖然他可能是南開最窮的學生,他穿著鄉下土布衣褲,千層底的鞋。而他的同學,其中還有坐黃包車上學的天津資本家的弟子。在南開,他勤工儉學,當夜校老師,寫稿子,賣報紙,生活緊張也很快樂。父親在南開上學和在北京工作的那幾年是他這輩子最快樂的日子,可惜不長。1958年他被劃為右派,發配到黑龍江北大荒勞動改造。三年非人的折磨後,他被摘掉了右派的帽子,不是真的摘了, 而是換了頂帽子,叫「摘帽右派」,當時的「摘帽右派」 中除了極少數名人被特許回北京外,全部都遣送原籍或分配到邊疆,父親被發配到大西北。我見過一張1961年父親剛到西北時的照片,清瘦冷峻,與1953年豪情萬丈的畢業照相比,簡直判若兩人。此後的二十多年,他很少留下照片,偶爾有照片,也絕無笑容,根本無法想像他會有過大學時照片上開懷大笑的樣子。

在大西北,父親作了15年的建築工人,體力上的折磨,精神上的羞辱,是我們現在所無法想像的。他挺過來了,是因為有了我們幾個無知無罪的孩子。

父親剛到西北的時候,他還在機關辦公室,機關裏每天鬥來鬥去,大字報、批判會天天有。父親和另一個人民大學畢業的同事天真地以為,到基層勞動會少一點精神的折磨,就主動要求到基層去。沒想到基層的工人更厲害,除了更加無知粗暴的侮辱,還有身體上的傷害和折磨。有個姓古的班長,長得孔武有力,是個文盲,曾經像惡魔一樣折磨過父親。多年以後,父親提到他,並沒有怨恨,只有憐憫,他說古的愚忠並沒有得到報答,他所在的單位破產了,他連退休工資也領不到,幾個孩子偷搶犯罪, 有的入獄,有的流浪,他70多歲, 還在揀垃圾度日。

父親1979年接到右派平反的通知,我還記得那一天父親破天荒地抽起煙來了。到北京,父親見到原單位的老領導,一個也經歷了無數風霜雪雨的女黨委書記, 問起一個壓在心頭多年的問題,當年是什麼原因使他被劃為右派,他從來沒有的到過任何明確的答復。老書記告訴他,當年他們接到上級指令,冶金部的部委是6%的右派指標,他們不得不找出6%的人劃成右派,趕出北京。他們還很有人情味地考慮到父親單身一人在北京,沒有牽掛,所有把他劃在了這6%當中了。這真是天大的笑話,父親,一個在北京冶金部工作的普通工作人員,曾經是遠在山東鄉下爺爺奶奶的全部生命的寄託,是一個小縣城的驕傲,一夜之間成了右派,成了人民的敵人,讓多少人傷心斷腸的人間悲劇,它的起因竟是如此簡單,你能相信嗎?什麼叫「莫須有」,這就是。

父親的平反通知輾轉了一年多才轉到他手裏,他去北京的時候已經是右派平反的尾聲了,風向有些變了,他只拿到200多元的經濟補償,回北京的事也不行了,原因是父親的家眷不好解決北京戶口。和當年離開的理由相似,真正的原因是他在北京沒有關係,他是個鄉下農民的兒子。老領導還勸他說,你離開北京還好了, 文革部裏鬥得更厲害,沒當右派的有的還更慘,好幾個被鬥得跳樓自殺的。

回到西北,父親的單位裏為父親舉行了平反慶祝會,團組織還象徵性地恢復了他的團籍,黨委書記講話說歡迎父親入黨,沉默多年的父親忍不住講了幾句話,他說決不會要求加入共產黨了,當年如果沒有申請入黨,也不會遭這一場人生劫難。說得黨委書記一臉尷尬。我不覺得平反有什麼可慶祝的,只是從一個長長的惡夢中醒來了而已, 當時有一個電影《牧馬人》,就很像是父親的經歷。

父親一直工作到70歲,到現在還是閒不下來,他退休時是西北的一家冶金公司的總經濟師,是全國統計學會和省統計學會的理事,還擔任好幾家統計學術雜誌的編委,發表過統計學和經濟學方面的有關學術論文上百篇。他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相對他艱苦的少年,備受磨難的中年,他的晚年是很幸福的了。我衷心地祝願他能夠健康長壽,讓他多享受一下和平安寧的生活。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自由時報編譯張其賢╱特譯當六十八歲的澳洲媒體鉅子梅鐸和三十歲的中國女子鄧文迪1999年6月在紐約一艘豪華遊艇上結婚時,到場祝福父親梅開三度的梅鐸四名子女心中十分篤定,因為他們握有父親承諾保留給他們的梅鐸帝國股權。但他們萬萬想不到,僅僅過了六年,父親就打算改變原有承諾,讓他們的兩個新妹妹也獲得部份股權。一場典型的家族爭產連續劇即將上演。
  • 有個很有人緣的婦女雜誌作過的調查,當一個女人感到情緒低落的時候,是甚麼會讓她心情快樂,一是名貴的首飾,二是一頓美食,三是丈夫的一個擁抱,最後的結果好像很出乎男士們的意料,百分之七十的女人的選擇是丈夫的一個擁抱。
  • 終於,我再次回到了SCOTTSBLUFF,這個不到一萬人的西部小鎮。 不知道為甚麼我會念念不忘這個當年我一個人開始「探險」美國的地方。 七年前我離開的時候,我就知道,我一定會回來的,因為,我把這裡當成我的第二故鄉了。
  • 能夠聽到葉落,那或許整個驛站沒有多少客人吧,甚至是只有自己。夜半時接待人員應該也歇息了吧。 整個詩篇,總結起來就是四個字:孤獨、失落。
  • 清明之際,舍妹夫婦遠攜父母靈骨而歸葬於故鄉,余在海外,阻於國難不能奔赴,乃弔之以文,曰: 嗚呼!先父仙逝,十三春秋;先母駕鶴,亦近三月。憶思雙親,善良一生。育我兄妹,兼濟親族。力有大小,唯盡本分。載入家譜,亦有光矣。
  • 神韻交響樂團演出的西方交響樂曲,經常有有十分貼心的安排,樂曲的選奏也極富巧思,不論觀眾是否熟悉西方古典交響樂,在精采的樂音引領下,總會體驗到層層的驚喜與無盡的感動。
  • 只記得那個衣衫襤褸的長頭髮的女人,拖著一跛一跛的腿,挨個翻著垃圾桶找吃的,他一邊找一邊咧著嘴笑。那女人就是我要說的,我們村老人給我講過的苦命女人。其實提起來,鄉下的人,哪個不覺得自己命苦:幹不完的活,操不完的心,擔不完的驚,受不完的怕。
  • 鳳飛飛的歌聲無疑是台灣近代流行音樂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頁,她演唱的台灣歌謠作品,為數雖然不多,寥寥數十首,創作年代卻從晚清到近代,風格迥異多元;更重要的是,身為台灣的女兒,面對每一首作品,無論是原唱或是重新演繹,都展現出歌者對傳承尊崇母文化的使命與信念。
  • 我要寫篇短文紀念我剛過世的朋友,林建興。林大哥生前寫道:「人一走,茶就涼,屬自然規律;人還在,茶就涼,為世態炎涼。」我喜歡喝茶,雖不擅焚香煮茶,但我知道,好茶哪怕茶涼了,餘韻裊裊,還是會讓人回味無窮。
  • 什麼是四聯體格式(tetractys)呢?「四聯體格式」是現代英國詩人雷‧斯特賓(Ray Stebbing)發明的一種詩歌形式,由至少 5 行 1、2、3、4、10個音節組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