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觀察:還是擔心會被邊緣化

標籤: ,

【大紀元5月1日訊】(BBC特約撰稿人 曹景行報導)
北京的定心丸

香港政務司司長許仕仁上月發出「香港必須正視被『邊緣化』問題」的警告,至今已整整一個月,引發的爭論仍然不斷。

為了平息香港的恐慌,北京多位高官近來發表連串言論,堅信香港沒有「邊緣化」,也不會被「邊緣化」。就連總理溫家寶日前出訪期間,都兩次回應香港記者的追問,強調香港會保持住現有的優勢,「香港的貿易中心、航運中心和金融中心的地位,以及香港作為國際的大都市,這些都是不可替代的」。

但北京這次派出的「定心丸」效用不大,因為,香港人只要懂得睜眼看世界,就知道香港的原有優勢正在流失,香港的種種中心地位也正在削弱。

最危險的是,目前的這種下滑趨勢仍在繼續下去,看不到新的支撐點在哪裡﹔卻還有人在報紙的專欄地盤上,自我安慰說香港人仍然十分了得,不須擔心來自中國大陸的競爭。

昔日優勢不再

香港確實得天獨厚:當中國還是大清王朝的時候,英國人已經把香港納入了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當中國還處在冷戰和文革的自我閉關之中,香港搭上了全球經濟起飛的快車﹔當中國開始對外打開國門時,香港又正好站在大門口,排了第一個位置。

但這些都是過去的事情,而且並非因為香港人特別聰明,而是因為別人「笨」,給了香港機會。現在當別人也聰明起來,連台灣的飛機都快要直飛大陸,不再繞道香港了,香港人反倒逐漸失去了祖輩和父輩剛剛到達香港時的那種冒險、打拼精神,如此抱殘守缺下去,不被「邊緣化」才怪!

香港大學校長徐立之4月16日在電台節目中,勸香港的青少年「眼光要放遠,否則好弊,做工未必一定要在香港做,可以到內地發展,對國家有貢獻——-」。可惜的是,這番話許多香港人未必聽得進去。幾天前北京已經正式承認台灣的學歷,胡錦濤更公開向台灣的年輕人招手。

再過兩年,薪水要求萬元卻說不好普通話的香港大學畢業生,在大陸青年和台灣青年的夾攻下,就算想到大陸發展都未必還有多少空間。到那時,即使香港這個都市沒有被「邊緣化」,香港人也難免被「邊緣化」。

自我邊緣化

我的鳳凰衛視評論員同事何亮亮日前在《成報》上刊文,題目叫「從廣深港高速鐵路看香港的自我邊緣化」。何先生指出,連接廣州、深圳和香港的高速鐵路,全長145公里,廣東境內115公里2010年通車,香港境內30公里,最快也要到2013年才能建成,原因何在?

另外,1318公里長的北京到上海的高速鐵路,今年開工,2010年也能通車,相比之下。香港真是慢得可以,難道香港修鐵路也要「精工出細活」?

我的解釋是,真正的原因,不是香港缺錢、缺勞力、缺技術,而是香港的決策者並不急於用這條高速鐵路來連接珠江三角洲。

至於背後的考慮是不是要保護某些財團的既得利益,那就不敢妄測了。但無論如何,最後的結果和代價,就是何先生所說的「香港自我邊緣化」。(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李家同:青少年的邊緣化現象
香港支聯會關切中國首度發放六四死者補助金
城市盃中英文演講賽  馬:遺憾北京未能參賽
港九龍醫院又有3人染腸胃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