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共守「領導權」底線 民主派走向組織化

--越南政局新動向

(大陸)吳庸

人氣 48
標籤:

【大紀元8月16日訊】越南政局變化引人注目。一是越共十大,總書記由差額選舉產生,二是十一屆國會第九次會議,代表積極質詢執政者。觀察者認為越南政壇出現可喜變化,輿論也十分看好,歡呼越南加快政改步伐。評論家周瑞金甚至質問:「中共在這一點上差距是不是大了?」

新動向的實質與積極意義

從宏觀看,越南沒有經歷中國式「文革」浩劫的蹂躪,也沒有遭受中國式八九屠殺的暴行,社會理性不曾被摧毀,傳統文化還在發揮粘合作用,社會尚有「中興」願望。這種較為穩定的態勢使執政者敢於變革,大眾樂於變革。

差額選舉、代表質詢已經實行三四年,較之越南原體制是明顯的鬆動。在此次國會期間,代表就交通部特大公款賭球案(涉案二百餘人,其中一人曾以一百八十多萬美元用於賭博)直指總理潘文凱的失職責任,潘在辭職聲明中為此而致歉。代表還質詢國家監察總署總監察長郭黎清的受賄嫌疑,郭說每次國會開會都感到發怵。這些質詢向全國現場直播,造成聲勢。越南體制的鬆動不只是差額選舉和代表質詢,比如國會代表的提名和競選的透明化和法制化具有鮮明的民主性,四分一國會代表專職化在一定程度上保證議事超脫行政視角的局限而具全局性,還規定五分一國會代表聯署就可要求國會進行信任投票,使國會權威提高。這些無疑會改變國會的「橡皮圖章」形象。

新動向的積極意義是顯然的。過去固執的、僵化的體制有了鬆動,說明執政者在政治上一改固執不變而稍顯開明姿態,大眾也覺得較過去稍有希望。鬆動意味著執政者開始了專制體制的改良,而大眾的民主要求恰恰由此有了一些活動空間,可以適當地施展自己的影響。鬆動的步驟雖然不大,但它使朝野出現活躍氣息,有了生氣。

鬆動只是越共控制的產物

需要明確的是,這些變化不僅不會否定越共「領導權」,相反,它們正是越共行使「領導權」的體現。越共同其他共產主義政黨一樣,以為共產黨是「先進」力量,因而必須是社會的「領導」者。這個「領導權」只歸共產黨所有,最後體現為黨的領袖所有、黨的實際掌權者所有。擁有「領導權」就是擁有決定權,社會各界只能聽從指揮,服從調遣,由此建立的體制就是一黨專制體制、領袖獨裁體制。現在,越南在這個體制上打開一個小小缺口,差額選舉,代表質詢。差額增加了選擇餘地,質詢寬鬆了代表的話語權,但這些都是在已經確定的圈內活動,差額不會差到額定範圍之外去決定當選者,質詢也不會將已經內定的決策推翻。這些鬆動都是越共控制的產物。

越南政局變化的由來,可以從以下幾點看出:(一)越南遭受毛澤東極左思潮的侵害不甚嚴重,黨內極左力量微弱;「胡志明思想」是溫和的正統觀念,不主張黨內權力鬥爭激烈化;越共政策沒有從極左到極右的巨大顛覆,國內政策一直較持中;越共對意識形態控制較穩定,社會思想沒有劇烈動盪。這些因素決定越共可以在嚴厲的專制和寬鬆的改良中求得調和。(二)越南從一九八○年代開始經濟革新,推行多種經濟成分並存和「社會主義定向的市場經濟」。二○○○年以來,經濟年均增長百分之七點五,私有經濟產值在GDP中已經過半,它們提供新的就業崗位達所有新崗位的百分之九十七。經濟革新的良好勢頭使越共改革派意識到,既然經濟私有化帶來的繁榮對政權的鞏固大有裨益,政治的稍加開放也應該具有激活社會力量、強化政權基礎的作用。這就是二○○二年開始試行差額選舉、質詢制的動機。(三)越南官僚利益集團正在形成,權力尋租正在向社會各角落蔓延。越南政府甚至弄不清官員貪腐深度,專門花費七十萬美元聘請瑞典機構調查,證實有三分一官員涉及受賄。因貪腐醜聞,公安部副部長、交通部副部長、最高人民檢察院副院長、「越南之聲」台長相繼被撤職、判刑,公安部長、交通部長因之引咎辭職。貪腐問題成為國外經援障礙,也影響被批准加入WTO,因此,越南專門成立中央反腐指導委員會,由總理掛帥,權力很大。越南還允許媒體對腐敗案件充分曝光,顯示了一定程度的政治寬鬆。(四)民主意識的主要承擔者是知識分子,尚未普及工農,但民主力量已是不容忽視的存在。越共欲以體制的鬆動吸引民主派的支持,或贏得民主派的好感,減少民主派反抗的動因。

守住「領導權」是政改底線

越共主動促成上述變化不應誤解為它準備出讓自己的「領導權」,守住「領導權」是越共進行政治革新的底線。「領導權」,是它的生命所在,讓出「領導權」就是丟了性命,共產黨將壽終正寢。有這麼嚴重嗎?請看:只要它交出「領導權」,也就喪失軍權、政權、財權、物權,它將降格為普通政黨,自籌黨費,自謀出路。那時,將產生政治的多元化,多黨派平等競爭,普選制,人民用選票決定哪個黨派代表自己的願望執政,百姓選舉議員組成議會決定法的創立並監督執政者,超越黨派利益的司法機構以公正的法制裁判規範執政措施。實現這一切,意味著徹底打碎共產黨的意識形態,徹底否定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徹底剝奪共產黨的種種特權,徹底摧毀共產黨的執政體系,試問:這是越共能夠同意的嗎?

為保衛「領導權」,越共的警惕性是很高的。它的十大重申堅定地遵循「馬列主義和胡志明思想」,防範西化「滲透或企圖推翻越南社會主義政治制度」。他們堅持專制,因而打擊任何鼓吹民主的活動。一位作家在網上貼了篇《什麼是民主》的譯文,並把它傳送給朋友,結果住宅被搜、電腦沒收,本人被判五年勞教。越南流亡作家武光珍介紹,一位被關在籠子裡的作家竟在烈日下曝曬而亡,另一作家被關在僅能蜷身的囚室長達七年。專制對思想的自由表達就是如此折磨、絞殺。黑箱操作,秘密處置,這就是「無產階級專政」的一面。

民主力量前仆後繼頑強鬥爭

民主的魅力不是暴力摧殘能夠屈折的。越南民主力量前仆後繼,一直在頑強鬥爭。醫生阮丹桂提出越南民主化方案,包括廢除憲法中越共「領導地位」規定、實現言論自由和信仰自由、釋放政治犯、自由普選、黨政分家。為此,他被判刑十年。一九九○年,他再次呼籲結束一黨專制,再次被捕,直到二○○五年才獲釋。曾任越共馬列哲學研究院院長、黨校副校長、政府教育部副部長的黃明正,掙脫越共意識束縛,鼓吹民主政治,結果以「修正主義分子」之名入獄三次而不悔。二○○六年赴美手術期間,他應美國國會眾院外委會邀請,報告越南反專制情況,又在哈佛大學演講,揭露越共迫害民主力量的罪行,還接受記者訪問,提出民主力量與越共在平等基礎上共商國是方案。曾任越共中央委員、政府教育部長的陳奎,在胡志明市毅然組織人民行動黨並設國外分部,以反對越共獨裁。越南民主派已經從宣傳走向組織,正凝成一股社會勢力,形成對越共的威脅。

擺在越共面前的重要課題是如何對待國內外民主力量。二○○五年十月,總書記農德孟、國家主席陳德良、總理潘文凱各率幾百人代表團訪問美、法、加、澳、中等國考察民主施政問題。這次考察將在「政治改革」方面出台一些新措施,一是給世界一個較好形象,應付國際壓力;二是借此改善與越南民主力量的關係,使越共政策具有民氣。有意思的是,恰在此時,中國輿論鼓動胡錦濤採用中共中央黨校專題小組所擬方案:由一黨專制過渡到黨主立憲,適當擴大中共統治的社會基礎。考察後的越共思維結構能否超出黨主立憲範圍?它能夠突破「領導權」的局限而向民主原則大步靠近嗎?

一個令人關注的事件是,前面提到異議人士黃明正在美國大發異論,按慣例,其回國簽證會被吊銷,這次出乎意外,他順利返國,隨行者有一百多位外國記者。這是不是當局對民主人士的寬容信號?二○○六年七月四日,胡志明市美國總領館舉行國慶宴會,應邀出席者有黃明正、陳奎、阮丹桂等多名民主人士。當局對參與宴會者未置一詞,取默認態度。這些事態很容易引起人們豐富的想像。

越共未來將何去何從?

對越南今後政局動向,我以為,要著重看三方面因素:(一)最關鍵的是民主力量能否壯大,形成有組織的壓力,撼動越共權力階層,使之產生動搖。沒有這種壓力,民主轉型就不可能。有這種壓力,才能談及與越共平等協商、走向民主的共贏策略。(二)越共內部開明力量能否逐漸擴大。比如,元老武元甲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越共十大,語重心長地呼籲「實現越共透明制」,呼籲「民主」,這是抵制黨內原教旨主義的有效力量。民主派只有與黨內開明派相呼應、相聯合,才能形成打破專制的合力。(三)國際上能否形成促使國內和平轉型的有利條件。比如,中共突然塌台,立即會對越南民主派產生鼓舞作用,對越共產生震懾作用,會有力地推動越南民主轉型加快步伐。這種和平轉型的實質是,迫使共產黨放棄它的「領導權」。而放棄專制特權並向民主制度輸誠,在它來說是異常痛苦的選擇。事態能否按照如上設想發展,目前還是未知數。歷史能否展示這樣的奇蹟,現在也無法回答。讓我們密切關注現實的變化吧。

轉自《動向》2006年8月號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吳庸:民主轉型的兩條必要原則
吳庸:也說「右派」索賠
吳庸:義和團陰魂不散
吳庸:大陸民主運動將有新突破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