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揆訪歐親近北約 為入常及北韓問題尋求支持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1月11日訊】(亞洲時報正木壽根1月10日撰文)東京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1月9日開始其歐洲之旅,出訪英國、德國、比利時和法國。安倍此行,一方面是為他的北韓政策尋求國際支持,另一方面也為日本「入常」(即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拉票。

在布魯塞爾,安倍會晤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他還將成為第一位造訪北約總部的日本首相,與北約秘書長夏侯雅伯(Jaap de Hoop Scheffer)會面。藉著訪問北約總部,安倍將大大提升日本在國際安全領域所扮演的角色,儘管這一角色時常被該國實行60年的和平憲法所掣肘。安倍曾多次表示,將在任內完成修憲。

除了討論北韓核試、導彈試射和綁架日本人質以及日本「入常」等問題外,僵持不下的伊朗核危機,也是歐日雙方共同關心的話題。12月23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了關於伊朗核問題的第1737號決議,禁止任何國家向德黑蘭出售可能用於其核項目的材料與技術。

在1月15日返回日本之前,安倍還會前往菲律賓第二大城市宿霧,參加第二屆東亞峰會。此次會議原定於去年12月13日舉行,後因可能的颱風襲擊而推遲。屆時,安倍還將與中國總理溫家寶、南韓總統盧武鉉會面。

安倍素以強硬的對北韓立場而出名,尤其是在北韓綁架日本人問題上。1970~80年代,北韓為了訓練間諜,曾挾持多名日本平民至平壤,日本百姓均認為北韓的舉動不可饒恕。安倍的強硬立場,不但在日本民眾中掀起了民族主義情緒,還為其贏得了眾多國民的支持,並因此在去年9月成為執政黨自民黨(LDP)總裁和日本首相。

就在安倍訪問歐洲的同時,日本外相麻生太郎也會對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斯洛伐克東歐四國展開訪問。當然,北韓問題也將是討論的重要話題之一。通過首相和外相同時出訪歐洲,日本無疑希望向世界表明:在關心「對美關係」和「亞洲關係」的同時,它同樣重視與歐洲的關係。3月,安倍還有望實現訪美。

部分專家指出,安倍的歐洲之行顯示了他所追求的「全方位外交」路線。另有人認為,雖然安倍與前任小泉純一郎均主張加強日美同盟,但二人的區別在於:為實現此目標,小泉甚至可犧牲與其他國家(特別是亞洲國家)的關係,而安倍未必會這樣做。

1998 年,北韓發射的遠端導彈飛越日本領空後掉進太平洋,促使日本加強同美國在導彈防禦方面的合作。去年7月和10月,北韓又先後進行了導彈試射和核試爆,進一步推動了美日聯合導彈計劃。日本內閣去年12月24日通過的2007年財政年度(從今年4月起)預算中,用於導彈防禦系統的開支高達1826億日元(合 15.4億美元),比本財年預算增加了30.5%(或427億日元)。

安倍最近表示:「日本周邊的安全局勢已發生了巨大變化,其主要特徵就是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和導彈的擴散及一系列的地區衝突。為保障日本的和平、獨立和民主成果,為保護日本百姓的生命,我們有必要進一步加強日美同盟。」說到美國二戰後為日本起草的和平憲法,他再次強調將在任內完成修改,因為它已嚴重束縛了日本參與海外軍事活動的努力。

在北韓核試爆的幾天後,日本政府迅速宣佈單獨對北韓進行經濟制裁,並與美國一道在聯合國安理會為通過制裁北韓的決議而四處遊說。10月14日,安理會一致通過1718號決議,對北韓9日進行的核試表示譴責,並對其實施禁運制裁。

日本之所以能採取主動,是因為它當時還是安理會的非常任理事國之一。不過,在進入2007年後,為期兩年的任期便結束了。因此,在歐洲之行中,安倍將向那些仍留在安理會中的國家“兜售”日本的北韓政策,以便其意願能在安理會未來的決策中反映出來。

這些國家肯定包括英國和法國,因為它們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還包括比利時,因為它今年將成為非常任理事國。由於德國將分別擔任歐盟和八國集團(G8)的輪值主席國,任期分別為上半年和一年,日本當然也不會放過這個地位顯赫的國家。

安倍在上周四的記者招待會上表示,「與這些和我們有著共同價值觀的歐洲國家加強合作,對日本有著深遠的意義。」另外,他還說日本希望在消除貧困、平息地區衝突和保護環境等領域做出貢獻。「通過合作,我希望能增加國際社會對日本的信任,並幫助日本以後成為聯合國安理會的永久成員。」

麻生太郎訪問東歐四國,則為實現他去年11月發表的「自由繁榮之弧」構想,而邁出了實質性的第一步。這一構想,旨在增進日本與歐亞大陸的新興民主國家之間的往來,並扶持它們的民主與經濟發展。這四個新近加入歐盟的東歐國家,之前都曾實行社會主義制度。

安倍訪問北約總部,將為日本與這個26國聯盟的合作掀開新的篇章。北約的發展也正經歷著一個轉折:北約最近宣佈,將加強同日本等非成員國之間的合作。

北約在11月底拉脫維亞首都里加舉行的峰會上,就北約未來10年至15年工作重點和政治方向,通過了政策文件《全面政治指導》(Comprehensive Political Guidance Policy)。這一文件將反恐、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處理地區危機和衝突等,列為北約今後10年至15年的工作重點,並呼籲提高北約部隊的機動性、協同行動能力和持續行動能力,以應對這些挑戰。

文件還提到,北約需要繼續加強與其他有關國家(普遍認為,是指日本、澳洲、新西蘭和南韓)和國際組織的合作。文件又要求,北約應加強與上述亞太國家的夥伴關係,因為北約部隊在科索沃、阿富汗和伊拉克的行動,需要亞太國家分擔相應責任。

安倍訪問北約總部,正值日本竭力擴大其在國際安全事務中的角色之時。2006年12月,日本國會通過防衛廳升格法案。2007年1月9日,日本防衛廳正式升級為「防衛省」;與此同時,之前屬於日本自衛隊(SDF)「附屬任務」的國際緊急援助活動、聯合國維和活動、後方地區支援(包括支援美軍活動)等專案,將正式成為「基本任務」。

對日本人來說,升級為「防衛省」的象徵意義多於實際意義。然而,不少人認為這一升格意義重大,因為昔日的「防衛廳」受和平憲法限制而不得不低調運作,其「基本任務」僅限於國防與救災,而海外行動多被定為「輔助任務」。一位日本政府高官說:「現在是加強與北約合作的最好時機。」

安倍還會出席北約理事會(北約的最高決策機構)的會議,並利用這一機會宣佈日本的基本合作政策。同時,他還會公佈日本加強與北約合作的動機──擴大其海外活動領域。

近年來,北約與日本的合作關係持續升溫。2004年,北約邀請日本駐阿富汗大使在北約理事會會議上,分享日本在阿富汗實施復員方案(DDR)的經驗,以幫助阿富汗早日完成從昔日的塔利班政權向一個嶄新的、更和平的、民主的國家的轉變。

2004 年6月,一名負責潛艇行動的日本海上自衛隊官員,獲邀參加了北約在俄羅斯召開的潛艇逃生與救援工作組會議。2005年4月,夏侯雅伯訪問日本;統合幕僚會議(現名為「統合幕僚監部」,相當於美國的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先崎一也訪問了布魯塞爾。前副外相、目前的內閣官房長官鹽崎恭久也曾到訪過北約總部; 2006年,外務省次長谷內正太郎也「享受」到這一待遇。日本與北約高級官員之間的磋商已舉行了6次。去年6月,日本還首次以觀察員的身份,參加了北約在黑海進行的聯合軍事演習。麻生太郎去年5月獲邀訪問北約總部,是迄今為止最高調的互訪。

去年8月,位於羅馬的北約防衛學院還接受了首名日本學員,一名來自日本自衛隊的軍官。去年11月中,包括多名自衛隊高官在內的防衛廳高級官員與北約同行會面,一同分享所掌握的國際事務資訊,並交換彼此觀點。

然而,和平憲法已成為日本與北約合作關係進一步發展的最大障礙,因為它並無賦予日本實施集體防衛的權力。對此,安倍表示:「眾所周知,日本憲法禁止自衛隊參加任何集體防衛安排。儘管受此限制,日本仍竭力承擔自己在國際社會中的責任,並積極維護世界的和平與安定。我堅信,日本與北約未來將取得更為輝煌的成績。」

「在對話的過程中,日本將摸索出符合憲法規定的、與北約合作的最佳方式。因此,不妨從我們可以做到的如防衛合作入手,然後再把眼光放得更遠一些。」

「我們目前的努力,或許只是邁出了一小步;不過,考慮到日本與北約的以往關係,這一步又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隨著彼此之間不斷加深瞭解,我相信,未來我們會發現我們不僅可在政策協調方面合作,更可將合作範圍擴大至行動領域。」

當然,安倍也會向歐洲領導人表達從日本的角度所觀察到的亞洲安全局勢,提醒歐洲各國首腦日本反對歐盟解除對華武器禁運。

1989年,中國政府血腥鎮壓學生民主運動,招致了歐盟的武器禁運制裁。2005年,以德國和法國為首的歐盟成員國,開始要求解除這一制裁;不過,日本與美國強烈反對,並稱台海兩岸的力量平衡將從此倒向北京一方。北京進行多次遊說未果,武器禁運制裁至今仍未解除。(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閣員一再出狀況  安倍內閣頭痛
安倍九日訪歐  爭取協助解決北韓核子問題
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愛講英文 記者傷腦筋
安倍啟程訪歐  爭取協助解決北韓核子問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