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專家稱中國高教向國際標準看齊

標籤:

【大紀元1月19日訊】(美國之音記者:曉北2007年1月18日華盛頓報導)最近,美國一位中國問題專家撰文說,中國的高等教育正在向國際標準看齊,這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改變中美兩國科研力量的對比。而一位來自中國的教育學者則認為,所謂的向國際標準看齊未必有利於中國社會的發展。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中國及美國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凱瑟琳.摩爾曼最近發表文章說,中國目前在培養高級科技人才上所下的努力已經超過美國,中國幾所頂尖大學未來的競爭能力應該能與美國最好的研究機構比肩,這應該引起美國學界、商界及政界人士的注意。

*美大學優勢幾十年後可能消失*

摩爾曼說,自1978年以來,中國的大學普及率增長了9倍,總人口的差不多20%都受過大學教育,目前中國的大學生人數是2千300萬,比美國多了600萬,而每年畢業的工程和科學技術專業的學生人數更是遠遠超過美國。

她說,雖然中國傳統的死記硬背的教育方式導致學生們缺乏創造性,特別是理工科的學生往往使用內容老舊的教材,缺乏團隊精神和實際操作經驗,但這並不代表中國年輕一代的科技人員會一直缺乏國際競爭力。她說,中國的一些高校已經開始在本科設置內容更加全面的課程,使理工科學生在外語和人文修養上得到全面的培養,以今日中國發展和改變的速度來看,這些努力很可能在未來10到20年內使美國大學的相對優勢消失殆盡。

摩爾曼擔任主任的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是美國霍普金斯大學和中國南京大學合辦的機構。摩爾曼表示,與世界知名大學及研究機構聯合是中國大學邁向世界標準的一個重要手段,中國的大學以這種方式直接進入某些國外同行已經先行開始的研究項目。此外,中國的大學在興建試驗室,添置先進器材上也是不惜資本,硬件上的提高使得中國的大學在科技人才眼裡的吸引力大大上升。

以前,大學們主要尋找外國專家,而近幾年,越來越多的海歸學者在中國大學裡走紅。摩爾曼指出,雖然付給海歸教授們的工資不菲,但從長遠看,用海歸派比用外國人更有利於中國本土科技的發展;相反,原本在美國留學後通常會效力於美國研究單位的中國科技人員一旦紛紛選擇回國,會給美國的國際競爭力帶來負面影響。

*海歸增多並非能使科技力量發展*

不過,美國肯尼索大學教育學院的院長萬毅平教授多年來在太平洋兩岸往返,推動美中兩國的教育交流,對兩國的教育都非常瞭解。他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海歸派人數的增多並不一定導致中國科技力量的發展。

他說:“在中國,因為它的競爭條件並不完全具備,所以他很可能在美國3年、5年能夠做出很優秀的成績,在中國(要)論資排輩,各方面的原因,就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

萬毅平還說,很多科技人員回國之後並不一定繼續搞科研,而是會選擇下海經商,因為在市場經濟蓬勃發展的中國,有國際經驗的人經商往往很快能夠致富。

摩爾曼指出,中國政府制定的教育發展目標是在2050年時接受過大學教育的人達到總人口的一半,而目前中國教育的發展速度是歷史上最快的,也是世界上最快的。她認為,要達到官方設定的目標看起來很有希望。

不過,萬毅平教授認為,中國教育界的發展速度之所以可以這麼快,是因為教育政策依然由政府發出,政府決定重點發展項目,研究基金的分發,高校錄取人數每年的增長幅度。這種“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和美國由市場需求和公平競爭占主導的“自下而上”的改變方式不同,往往會導致快速變革和表面上的發展,但變化的結果和培養出來的所謂人才並不一定能服務社會。

萬毅平說,將國家的教育機構競爭力和科技競爭力僅僅理解為建立幾個哈佛、耶魯式的學校是片面和盲目的。因此恐怕不能對中國的教育前景盲目樂觀。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高等教育問題叢生 威脅中國社會穩定
外電聚焦中國高等教育的危機與前景
大學學費天價 中國教育部將重新核定標準
高教學費太貴? 學者:無知價格更高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