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態日趨惡劣恐影響糧食安全

標籤:

【大紀元1月4日訊】(美國之音記者:楊明2007年1月3日華盛頓報導)中國政府公佈的一份報告說,未來幾十年的氣候變化將損害中國的生態和經濟,導致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糧食大幅度減產,嚴重影響中國糧食安全。有學者認為,減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全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中國作為主要排放國更應承擔其應有的責任,但中國不必為未來的糧食安全擔心。

評估報告發出嚴重警告

中國第一部有關全球氣候變化和影響的《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日前公佈。這是由中國科技部、氣象局、科學院、外交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環保總局等六部門共同公佈的。

這份報告說,氣候變化將繼續對中國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產生重要影響,某些負面影響不可逆轉。報告說,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隨著經濟的發展急劇增加,造成中國氣候變化速度加快,未來50到80年的平均溫度可能要升高攝氏2至3度,內陸河流的蒸發量將增大大約15%,旱澇等災害的頻率會增加。

報告指出,氣候變化將嚴重影響中國的農業生產,如果不採取任何措施,將對中國未來20至50年後的糧食安全產生重大影響。具體來說,小麥、水稻和玉米等主要農作物可能將減產37%。

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度增加

有資料顯示,1990年到2001年,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淨增了8.23億噸,增加了33%,占同期世界增量的27%。預計到2020年中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將在此基礎上再增加1.32倍。中國目前已經是發展中國家的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國,並可能在2025年前後超過美國,居世界所有國家的第一位。

文貫中博士是美國三一學院的經濟系教授,長期研究和關注中國的農業問題。他說,中國事二氧化碳排放大國,理應承擔其在全球化經濟發展中的責任。

他說:“中國正越來越變成發展中國家最大的二氧化碳生產國,如果中國在本紀中葉經濟總體趕上美國的話,那麼中國肯定已經變成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所以,中國如果在這方面很擔心的話,就應該首先要治理的是如何減少廢氣排放,污染等問題。這是治本的問題,如果治本的問題解決不了,對中國的農業,再想其它辦法也是比較困難的。”

分析:有足夠資源保證糧食供應安全

文貫中教授說,中國傳統上是個農業大國,對糧食生產特別重視,中國1958年到61年也曾經歷了全人類最大的糧食饑荒,導致數千萬人死亡。因此,中國領導人對糧食安全非常關注。不過,文貫中教授指出,只要中國堅持開放政策,經濟不斷蓬勃發展,跟世界各國保持友好關係,即使將來本國的糧食大幅度減產,中國有足夠的資源保證糧食安全。

他說:“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中國的石油正在全方位地開拓供應來源,糧食也應該全方位地開拓來源。特別是中國現在能出口那麼多製成品,積聚著大量的外匯,中國可以動用外匯進口一部份糧食。所以,我並不是非常擔心中國以後人口的口糧問題將如何解決。”

這份中國首部《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雖然發出讓決策者重視的警告,但是並沒有提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要採取的措施。中國希望在保持經濟持續增長的同時,逐漸轉變經濟增長模式,走“低碳經濟”的發展道路,在2050年前後,爭取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在零增長或負增長。

在過去的2006年,中國的平均氣溫比往年上升了1度。氣候變化導致的颱風、洪水、乾旱等自然災害造成2700多人喪生,經濟損失高達2120億元人民幣。有專家認為,如果全球平均溫度升高超過2攝氏度,將可能釀成無可挽回的大災難。

相關新聞
外來生物威脅中國生態安全
沙塵籠罩 全台空氣品質普遍不良
漫天沙塵突降 籠罩中國北方
學者批三峽水庫具防洪能力是騙人的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