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彩繪台灣

徐明義畫集(五)—燈籠花(彩墨)

作者:徐明義
font print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 , , ,

燈籠花(彩墨)

每在例假日的傍晚,我常拿著寫生簿往鄉間走去——總不願錯過任何一個美麗而值得擷取的小角落。

那天,我走到一戶頗有品味的人家的院子外頭。由外往裡看,在一處不起眼的牆角下邊,蔓衍生長一小畦的「落地生根」,開滿了如同「燈籠」似的小紅花,繽紛熱鬧。

一個破花盆被丟棄在那兒,鳥兒就在花盆週圍嬉戲跳躍,玩著捉迷藏。@

點閱【徐明義畫集】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昌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概從來很少畫國畫的人畫像我們這種畫吧。整幅畫由幾個大色塊構成,絕少線條。傳統山水畫久了,有一種瓶頸;有一種倦怠;畫來畫去似乎覺得公式化了、形式化了。不免心裡著急,總想突破!尤其是近些年來常遇友人詰問「中國畫的前途在哪裡」時,心情更加沉重。
  • 這幅畫是傳統構圖,但不全然使用傳統的材質——先用黑沙噴膠流水架構畫面。俟全乾後再上墨、加彩,小心收拾。
  • 我的家鄉——桃園縣觀音鄉大堀村、藍埔村一帶,這些年來時興種植荷花。夏日期間,吸引了大批觀光客,賞荷人潮不斷湧入,異常熱鬧。
  • 這樣的景色在桃園縣平地鄉鎮特別容易看到。桃園縣內多池塘,目的在蓄水灌溉,平日鄉民也在池裡畜養魚蝦以供民生,是很親切的題材。
  • 會有這樣的構圖是參加北歐旅遊團時所得到的觸發。天氣乍然一寒,萬物換裝,樹木也由綠轉黃,交相競豔。
  • 這是一張廢棄的麻紙,畫它的時候,試圖把畫面從中間剖開一半,做較特殊的構圖。
  • 小時候,我們鄰居在他們家排水溝旁種有一兩株紅穂鐵莧,長得很密很高。開花時一條條往下垂的紅色長穂好美。我們這一群小孩就常去摘下來,綁成一串串花圈,掛在女生的肩膀上或頭髮上。女生們也樂於掛這種花圈,因為我們會稱呼她們為「公主」,她們雖顯得靦腆,卻也能由此得到些許的快慰。
  • 聽常去海釣的朋友說基隆港外的基隆嶼上到處都長滿了野生台灣小百合。在夏日花開時節,整個島嶼像下了雪似的,很壯觀、很親切;花的香氣也很有台灣本土味兒。
  • 這不是古畫,是在此畫完成之後再在紙上塗上一層亞麻仁油,使畫面看起來老舊古樸。
  • 美國風景畫家阿爾伯特‧比爾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溝通東西兩岸的一座橋梁。他憑藉對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與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國西部的精神,為那些永遠不會親自冒險西行的觀眾開啟了一扇窗,讓他們得以一窺落基山脈的雄偉壯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