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 : 文武之道雜談

山河

人氣 10
標籤:

【大紀元10月7日訊】中國古代科學,從人體、生命、宇宙一條線入手。如何入手?實在是令今人難於揣測。多少歷史沉積的內涵真機,空留於紙面千百年而鮮有人識,徒使我輩望而興歎,茫然四顧而不能解,以為中華文化的全部不過如此罷了。

問題在於,現代幾乎所有人都忘記了,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是一個一半根基於體驗的文化。那一半肉眼可辨的、思想可揣測的文字、圖畫、服飾、建築等文明的表面的表現形式,是另一半必須身心體驗的文明的敲門磚,卻不是文明的根本,也不是全部。

半神半人的神傳文化,意味著有一部份人們能形成顯式的學問直接教授流傳,而另一部份,那個只能意領神會的部份,就很難付諸語言文字等形成有形的東西承載流傳。中國傳統文明,那麼就特別注重親身體驗。沒有了這一層身心的體驗,中華文明最精華的內涵就無從談起。

鄙人不才,並不敢妄自菲薄。我也是近來看到李仲軒老人披露的形意拳秘藏——岳飛之《武穆遺書——九要論》才豁然開朗,再回頭反思所讀之太極拳古譜論述,以自己幾年來修煉法輪功之動功靜功的親身體驗默默思之,無不覺雲散天開:中國傳統武術,本是最好的研究和感受人體結構之奇妙的方法,這就是一門真正的人體科學。

武術入門,根據人體內外結構的陰陽、五行之分,先要通過基本功、基本套路的練習,調節氣血運行,進而活動開肌肉筋骨,把身體的各個關節練開,從而將自身的拙力與拙氣化開。基本功就可矯正身體不正確狀況。武術要苦練基本功,苦練的不光是動作,重要的是根基好心性高的習武者,在師父指點下逐步從每一層去感受自己的缺陷、知道內省自己並自我調整,在練基本功的過程中就能登堂入室。完全放棄肉身之拙氣力,就能練出功能。當然也必須練出功能才算入室弟子。

武術真傳,那層層必須體驗的東西,無法以語言表達,所有的武術歌訣都是為了觸發有根基的練武者去體悟、去捕捉、去契合那層層不可見的真機。各門派流傳的歌訣本身不是真機,是尋找真機的敲門磚。

而古譜論述,的確是描述人體結構與行為舉止與天地萬物對應關係的珍寶,是講述和合陰陽的大道指引,完全不是現在人以為的是一種虛無縹緲的、牽強附會的理論。就像儒家歷代研習之典籍,許多論述並非是一種理論,卻是一種實實在在的修習手法!

就像過去的禮儀,歷來人們都不去注重體會其中的奧妙,因此流傳到近代就只剩下表面,到現在連表面都沒有了。古傳禮儀之舉止,皆合人體陰陽之結構,換句話說,禮儀的舉止能讓人體的舉止保持陰陽契合平衡的狀態。加上心懷敬意、虔誠的乾淨心態,過去的人一下子就會體會到與萬物融洽、與天地合德的陰陽平衡的美妙狀態。妙之為妙,什麼是妙?據道德經可以明白,丹田那裏就有眾妙之門,修煉就是陰陽諸氣皆歸丹田以相合,達致陰陽平衡就叫妙。妙手回春之說,描述高超的中醫能讓人人體保持陰陽的平衡。錦囊妙計之說,描述高超的道士能平衡邦國之陰陽。

心懷敬意、虔誠的乾淨心態,也正是道家所謂之虛其心,放空心神之雜念。道家儒家之虛心,不是一種理論的教義,是一個實在的修行手法。武術本是道家修煉的一些分支派生出來的,因此,虛心也是一個無處不在的手法。在練武的時候,虛心才能領悟人間師父所描述的感受是什麼,虛心用真念才能感受到武術的真機。在交手的時候,虛心手法是給對手布下的一個無處不在的場、招式和勁力入之即化。任何招式總分陰陽、任何勁力總分五行,陰陽可開可合,五行可生可克。

但是武術的高層修煉,對習者的根基要求太苛刻,根基包括道德心性和身體結構。心性不夠,或者身體結構稍差,練武的艱苦能讓人失去活下去的願望,更不要說能體悟到諸多精妙絕倫的內涵了。武術跟其他道家法門有區別,武術並不是副意識修煉。但是武術又跟孔子的學問聯繫挺密切。

儒家之學問文用,則為齊家治國之道,學問武用,則即成中醫,道家奇門之兵法文用,亦成中醫。葛洪著《抱朴子》二篇,內用煉丹修道修自己,外用則成儒家齊家治國之術。儒家講格物致知,格物就是丈量萬物,用什麼丈量呢,用自己的心性器量,有多大的器量襟懷,能丈量多大的範圍。格物致知,對萬事萬物的瞭解認識,是用一個人的身心包容的,是用他的心性度量出來的。拳者權也,權是權衡、度量的意思,拳術,即是權衡度量萬物的法術,度得自身的輕重長短,度得他人的輕重長短,度得天地萬物的輕重長短。既有器量度得萬物之輕重長短,必有能力調合改變萬物之不諧。

武家之法,分練法、打法和演法。練為知己,打和練為知人。打和練結合起來文用,就跟舞蹈掛鉤了,文武相溶、感天動地。真武者與真文人,身心俱合,舉止無意卻皆合天地陰陽大意,心如止水神態謙和卻不怒亦威,我靜天地止、我動天地行,心中無我心中皆是天地眾生,其心之廣大卻於萬物如臨蒼穹,虛哉觀之渺渺無涯,實哉一念耀耀永恆。

並未曾觀賞神韻演出,想如是。是否?

附:《武穆遺書——九要論》
南宋 岳飛 著

要論一
從來散之必有其統也,分之必有其合也,以故天壤間四面八方,紛紛者各有所屬,千頭萬緒,攘攘者自有其源。蓋一本散為萬殊,而萬殊咸歸於一本,事有必然者。且武事之論,亦甚繁矣。而要之,千變萬變,無往非勢,即無往非氣,勢雖不類,而氣歸於一。夫所謂一者,從上至足底,內而有臟腑筋骨,外而有肌肉皮膚五官百骸相聯而為一貫者也。破之而不開,撞之而不散,上欲動而下自隨之:下懖欲動而上自領之。上下動而中節攻之,中節動而上下和之,內外相連,前後相需,所謂一貫者,其斯之謂歟。而要非勉強以致之,襲焉而為這也。當時而靜,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穩如山嶽。當時而動,如雷如塌,出乎爾而疾如閃電。且靜無不靜,表裡上下,全無參差牽掛之意。動無不動,左右前後,並無抽扯游移之形。洵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而莫之能御,若火之內攻,發之而不及掩耳。不假思索,不煩擬議,誠不期然而然,莫之至而至,是豈無所自而云然乎。蓋氣以日積而有益,功以久練而始成。觀聖門一貫之傳,必俟多聞強識之後,豁然之境,不廢格物致知之功,是知事無難易,功惟自盡,不可躐等,不可爭遽,按步就步,循次而進,夫而後官骸肢節,自有通貫上下表裡,不難聯絡,庶乎散者統之,分者合之,四體百骸,終歸於一氣而已。

要論二
嚐有世之論捶者,而兼論氣者矣。夫氣主於一,可分為二,所謂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陰陽也。捶不能無動靜,氣不能無呼吸,吸則為陰,呼則為陽,主平靜者為陰,主乎動者為陽,上升為陽,下降為陰,陽氣上升而為陽,陽氣下行而為陰,陰氣下行而為陰,陰氣上行即為陽,此陰陽之分也。何謂清濁?升而上者為清,降而下者為濁,清氣上升,濁氣下降,清者為陽,濁者為陰,而要之陽以滋陰,渾而言之統為氣,分而言之為陰陽。氣不能無陰陽,即所謂人不能無動靜,鼻不能無呼吸,口不能無出入,此即對待循環不易之理也。然則氣分為二,而實在於一。有志於斯途者,慎勿以是為拘拘焉。

要論三
夫氣本諸身,而身之節無定處,三節者,上中下也。以身言之:頭為上節,身為中節,腿而下節。以上節言之:天庭為上節,鼻為中節,海底為下節。以中節言之:胸為上節,腹為中節,丹田為下節。以下節言之:足為梢節,膝為中節,胯為根節。以肱言之:手為梢節,肘為中節,肩為根節。以手言之:指為梢節,掌中節,掌根為根節。觀於是,而足不必論矣。然則自頂至足,莫不各有三節。要之,若無三節之分,即無著意之處。蓋上節不明,無依無宗,中節不明,渾身是空,下節不明,自家吃跌,顧可忽乎哉。至於氣之發動,要皆梢節動,中節隨,根節催之而已。然此猶是節節而分言之者也,若夫合言之,則上自頭頂,下至足底,四體百骸,總為一節,夫何三節之有哉?又何三節中之各有三節雲乎哉?

要論四
試於論身論氣之外,而進論乎梢者焉。夫梢者,身之餘緒也,言身者初不及此,言氣者亦所罕論。捶以內而發外,氣由身而達梢,故氣之用不本諸身,則虛而不實,不形諸梢,則實而仍虛,梢亦烏可不講。然此特身之梢耳,而猶未及乎氣之梢也。四梢維何?發其一也。夫發之所繫,不列於五行,無關於四體,似不足論矣,然發為血之梢,血為氣之誨,縱不必本諸發以論氣,要不能離乎血而生氣,不離乎血,即不得不兼及乎發,發欲衝冠,血梢足矣。其他如舌為肉梢,而肉為氣囊,氣不能形諸肉之梢,即無以充其氣之量,故必舌欲催齒,而後肉梢足矣。至於骨梢者,齒也。.筋稍者,,指甲也。氣生於骨,而聯於筋,不及乎齒,即未及乎筋之梢,而欲足乎爾者,要非齒懖欲斷筋,甲欲透骨,能也。果能如此,則四梢足矣。四梢足而氣亦自足矣。豈復有虛而不實,實而仍虛者乎。

要論五
今夫捶以言勢,勢以言氣,人得五臟以成形,即由五臟而生氣,五臟實為生性之源,生氣之本,而名為心肝脾肺腎是也。心為火,而有炎上之像,肝為木,而有曲直之形,脾為土,而有敦厚之勢;肺為金,而有從草之能;腎為水,而有潤下之功,此乃五臟之義,而必准之於氣者,以其各有所配合焉。此所以論武事者,要不能離乎斯也。胸膈為肺經之位,而為諸髒之華蓋。故肺經動而諸髒不能靜。兩乳之中為心,而肺包護之,肺之下,胃之上,心經之位也。心為君火,動而相火無不奉合焉。而兩肋之間,左為肝,右為脾,背脊十四骨節,皆為腎,此固五臟之位。然五臟之系,皆繫於背脊,通於腎髓,故為腎。至於腰,則兩腎之本位,而為先天之第一,尤為諸髒之根源。故腎水足,而金木水火土鹹有生機,此乃五臟之位也。且五臟之存於內者,各有其定位,而具於身者,亦自有所專屬,領頂腦骨背,腎是也。兩耳亦為腎,兩唇兩腮,皆脾也。兩發則為肺。天庭為六陽之首,而萃五臟之精華,實為頭面之主腦,不啻一身之座督矣。印堂者,陽明胃氣之沖,天庭性起,機由此達,生發之氣,由腎而達於六陽,實為天庭之樞機也。兩目皆為肝,而究之上包為脾,下包為胃,大角為心經,小角為小腸,白則為肺,黑則為肝,瞳則為腎,實為五臟之精華所聚,而不得專謂之肝也。鼻孔為肺,兩頤為腎,耳門之前為膽經,耳後之高骨,亦腎也。鼻為中央之土,萬物資生之源,實中氣之主也。人中為血氣之會,上衝印堂,達於天庭,亦為至要之所。兩唇之下為承漿,承漿之下為地閣,上與天庭相應,亦腎經位也。領頂頸項者,五臟之道途,氣血之總會,前為食氣出入之道,後為腎氣升降之途,肝氣由之而左旋,脾氣由之而右旋,其系更重,而為週身之要領。兩乳為肝,兩肩為肺,兩肘為腎,四肢為脾,兩肩背膊皆為脾,而十指為心,肝,脾,肺,腎是也。膝與脛,皆腎也。兩腳根為腎之要,湧泉為腎穴。大約身之所繫凸者為心,窩者為肺,骨之露處皆為腎,筋之聯處皆為肝,肉之厚處皆為脾。像其意,心如猛虎,肝如箭,脾氣力大甚無窮,肝經之位最靈變,腎氣之動快如風。其為用也,用其經,舉凡身之所屬於某經者,終不能無意焉,是在當局者自為體認,而非筆墨所能為者也。至於生剋制化,雖別有論,而究要領,自有統會,五行百體,總為一元,四體三心,合為一氣,奚必昭昭於某一經絡,而支支節節言之哉。

要論六
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內三合也。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外三合也。此為六合。左手與右足相合,左肘與右膝相合,左肩與右胯相合,右之與左亦然,以及頭與手合,手與身合,身與步合,孰非外合;心與眼合,肝與筋合,脾與肉合,肺與身合,腎與骨合,孰非內合。豈但六合而已哉。然此特分而言之也,總之一動而無不動。一合而無不合。五形百骸,悉用其中矣。

要論七
頭為六陽之首,而為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惟此是賴。故頭不可不進也。手為先行,根基在膊,膊不進而手則卻不前矣,此所以膊貴於進也。氣聚中腕,機關在腰,腰不進,而氣則餒而不實矣。此所以腰貴於進也。意貫週身,運動在步,步不進而意則堂然無能為矣。此所以步必取其進也。以及上左必須進右,上右必須進左,其為七進,孰非所以著力之地歟,而要之未及其進,合週身而毫無關動之意,一言其進,統全體而俱無抽扯游移之形。

要論八
身法維何?縱橫高低進退反側而已。縱則放其勢,一往而不返。橫則裹其力,開拓而莫阻。高則揚其身,而身若有增長之勢。低則抑其身,而身若有攢捉之形。當進則進,殫其身而勇往直衝,當退則退。領其氣而回轉伏勢。至於反身顧後,後即前也。側顧左右,使左右無敢當我,而要非拘拘焉為之也。必先察人之強弱,運吾之機關,有忽縱而忽橫,縱橫因勢而變遷,不可一概而推。有忽高而忽低,高低隨時以轉移,不可執格而論,時而宜進,故不可退而餒其氣,時而宜退,即當以退而鼓其進。是進固進也,即退,而亦實以賴其進。若反顧後,顧其後而亦不覺其為後,側顧左右,而左右亦不覺其為左右矣,總之,機關在眼,變通在心,而握其要者,則本諸身,身而前,則四體不令而行矣,身而卻,則百骸莫不冥然而處矣。身法顧可置而不論乎。

要論九
今夫五官百骸,主於動,而實運以步,步乃一身之根基,運動之樞紐也。以故應戰對敵,皆本諸身,而實所以為身之砥柱者,莫非步。隨機應變在於手,而所以為手之轉移者。亦在步。進退反側,非步何以作鼓蕩之機,抑揚伸縮,非步何以示變化之妙。所謂機關者在眼,變化者在心,而所以轉變抹角,千變萬化,而不至於窘迫者,何莫非步為之司命歟。而要非勉強以致之也。動作出於無心,鼓舞出於不覺,身慾動而步亦為之週旋,手將動而步亦早為之似逼,不期然而然,莫知驅而驅,所謂上慾動而下自隨之者,其斯之謂歟。且步分前後,有定位者,步也,然而無定位者,亦為步。如前步進焉,後步隨焉,前後自有定位,若以前步作後,後步作前,更以前步作後之前步,後步作前之後步,則前後亦自然無定位矣。總之拳以論勢,而握要者為步,活與不活,亦在於步,靈與不靈,亦在於步,步之為用大矣哉。捶名心意,心意者,意自心生,拳隨意發。總要知己知人,隨機應變,心氣一發,四肢皆動,足起有地,膝起有數,動轉有位,合膊望胯,三尖對照,心意氣內三相合。拳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外三相合。手心足心本心三心一氣相合。遠不發手,捶打五尺以內,三尺以外,不論前後左右,一步一捶,發手以得人為準,以不見形為妙。發手快似風箭,響如雷鳴,出沒如兔,亦如生鳥之投林。應敵似巨炮推薄壁之勢,眼明手快,勇躍直吞,未曾交手,一氣當先,既人其手,靈動為妙。見孔不打,見橫打,見孔不立,見橫立,上中下總氣把定,身足手規矩繩束,既不望空起,亦不望空落,精明靈巧,全在於活,能去能就,能柔能剛,能進能退,不動如出岳,難知如陰陽,無窮如天地,充實如太倉,浩渺如四海,炫曜如三光,察來勢之機會,揣敵人之短長,靜以待動有上法,動以處靜有借法,借法容易上法難,還是上法最為先。交勇者不可思悟,思悟者寸步難行。起如箭攢落如風,手摟手兮向前攻,舉動暗中自合,疾如閃電在天,兩邊撾防左右,反背如虎搜山,斬捶勇猛不可當,斬梢迎面取中堂,搶上搶下勢如虎,好似鷹鸇下雞場,翻江倒海不須忙,單鳳朝陽勢為強,雲背日月天地交,武藝相爭見短長。步路寸開把尺,劈面就去,上右腿,進左步,此法前行,進人要進身,身手齊到是為真,發中有絕何從用,鮮明其意妙如神。鸇子鐨林莫著翅,鷹捉小鳥勢四平。取勝四梢要聚齊,第一還要手護心。計謀施運化,霹靂走精神,心毒稱上策,手毒方勝人。何謂閃?何謂進?進即閃,閃即進,不必遠求。何謂打?何謂顧?顧即打,打即顧。發手便是,心如火藥拳如子,靈機一動鳥難飛,身似弓弦手似箭,弦回鳥落見神奇。起手如閃電,閃電不及合眸,打人如迅雷。迅雷不及掩耳。五道本是五道關,無不把守自遮欄,左腮手過,右腮手去,右腮手過去,左腮手來,兩手束拳迎面出,五關之門關得嚴。拳從心內發,向鼻尖落,足從地下起,足起快時心火作,五行金木水火土,火炎上而水就下,我有心肝脾肺腎,五行相推無錯誤。

交手法
占右進左,占左進右。發步時足根先著地,足尖以十趾抓地,步要穩當,身要莊重。捶要沉實而有骨力,去是撒手,著人成拳。用拳要錈緊,用把把有氣,上下氣要均停,出入以心為主宰,眼手足隨之去,不貪不歉,不即不離,肘落肘離,手落手窩。右足當先,膊尖向前,此是換步。拳從心發,以身力摧手,手以心把,心以手把,進人進步,一步一捶,一支動,百支俱隨。發中有絕,一握渾身皆握,一伸渾身皆伸,伸要伸得進,握要握得根,如錈炮捲得緊,繃得有力。不拘提打,按打,烘打,旋打,斬打,沖打,錛打,肘打,膊打胯掌打,頭打,進步打,退步打,順步打,橫步打,以及前後左右上下百般打法,皆要一起相隨。出手先占正門,此之謂巧,骨節要對,不對則無力,手把要靈,不靈則生變。發手要快,不快則遲誤,舉手要活,不活則不快。打手要跟,不跟則不濟。存心要毒,不毒則不准。腳手要活,不活則擔險。存心要精,不精則受愚。發作要鷹捉勇猛,外靜膽大,機要熟運,切勿畏懼遲疑,心小膽大,面善心惡。靜似書生,動如雷發。人之來勢,亦當審察。腳踢頭撞,拳打膊作,窄身進步,仗身起發,斜行換步,攔打倒身,抬腿伸發,腳指東顧,須防西殺,上虛下必實者,詭計指不勝屈。靈機自揣摩,手急打手慢,俗言不可輕,的確有識見。起望落,落望起,起落覆相隨,身手齊到是為真。翦子股,望眉斬,加上反背,如虎搜山。起手如閃電,打下如迅雷,雨行風,鷹捉燕,鷂鑽林,獅搏兔。起手時三心相對,不動如書生,動之如龍虎。遠不發手打,雙手護心旁,右來右迎,左來左迎,此為捷取。遠了便上手,近了便加肘,遠了便腳踢,近了便加膝,遠近宜知,拳打足踢,頭至把勢,審人能叫一思進,有意莫帶形,帶形必不贏。捷取人法,審顧地形,拳打上風,手要急,足要輕,把勢走動如貓行。心要正,目聚精,手足齊到定要贏。若是手到步不到,打人不得妙,手到步也到,打人如把草,上打咽喉下打陰,左右兩脅在中心,前打一丈不為遠,近者只在一寸間,身動時如崩牆倒,腳落時如樹載根。手起如炮直衝,身要如活蛇,擊首則尾應,擊尾則首應,擊中節則首尾皆相應。打前要顧後,知進須知退,心動快似馬,臂動速如風,操演時面前如有人。交手時有人如無人。起前手,後手緊摧,起前腳,後腳緊跟,面前有手不見手,胸前有肘不見肘,如見空不打,見空不上,拳不打空起,亦不打空落,手起足要落,足落手要起,心要佔先,意要勝人,身要攻人,步要過人,前腿似跏後腿似忝,首要仰起,胸要現起,腰要長起,丹田要運氣。自頂至足,要一氣相貫。膽戰心寒,必不能取勝,未能察言觀色者,必不能防人,必不能先動。先動為師,後動為弟,能叫一思進,莫教一思退。三節要停,三尖要照,四梢要齊,明瞭三心多一力,明瞭三節多一方,明瞭四梢多一精,明瞭五行多一氣,明瞭三節,不貧不歉,起落進退多變,三回九轉是一勢,總要一心為主宰。統乎五行,運乎二氣,時時操演,勿誤朝夕,盤打時而勉強,工用久而自然。誠哉是言,豈虛語哉!@(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天機之三:雖曰習武 文在其中(1)
山河:天機之三:雖曰習武 文在其中(2)
山河:雖曰習武 文在其中(3)
章天亮:慈悲與懲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