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怎能不哭(一)

人氣 3
標籤:

【大紀元2月13日訊】去年十一月間﹐大陸一位雕塑家在博客上發佈了 網路互動作品「孔子哭了﹗」(見圖)﹐橡皮泥做成的孔子塑像臉部老淚縱橫﹐引發網友間的爭論。有些人質疑作者有惡搞孔子之嫌﹐也有不少人認為﹐雕塑像切中時弊﹐借孔子之淚反思現代社會。圖片發佈後﹐一天多即吸引兩萬人觀看。

「孔子哭了﹗」作者金峰在博客中介紹說﹐這雕塑用橡皮泥製成﹐尺度是185CMX70CMX80CM﹐而橡皮泥在一定的溫度下可以進一步塑形。他還解創作的初衷﹐是試圖通過博客的互動方式﹐探尋藝術家與社會交流﹐以及與社會聯結的渠道。他希望「孔子哭了﹗」能在常人﹑凡人或更人性的位置上來探討與理解孔子。作者認為﹐孔子所倡導的儒家理念根本是「仁」﹐仁就是「愛人」﹐是人們之間的相互關愛﹐但今天人們對愛的理解是否值得反思呢﹖若反問﹕孔子如果復活﹐對今天的社會現實﹐ 對做人的道理﹐對教育的現狀﹐會作何感想。

大多數網友都認同金峰的說法﹐留言說﹕「這作品很好﹐很有意義。他老人家應該哭的﹐為中華文化被摧毀而哭﹐為社會道德淪喪而哭。」「孔聖之所以哭﹐就是因為現在這個無恥的世界﹐已經到了人間地獄一般。」更有網民直指中共為之負責﹕ 「孔子哭了﹐女媧哭了﹐盤古哭了﹐三皇五帝哭了﹐共產黨要負全責。」「孔子哭了﹐中共黨中央笑了。」甚至有人表示﹐孔子活到現在﹐他不懂哭﹐一定會自殺。

總結這種種反應﹐說明人民對現實社會的不滿﹐一句話﹕「痛心疾首」。

事實上﹐說出孔子的哭﹐並不是創見。如果深刻了解「論語」的記述﹐就知道孔子經常會哭。孔子在自述時﹐很少談到他的個性﹐在一般人心目中的孔子﹐大概接近子夏所說﹕「君子有三變﹕望之嚴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嚴。」而子貢的印象﹐認為孔子的性格是「溫﹑良﹑恭﹑儉﹑讓」。謙謙君子﹐文質彬彬﹐肯定他是一位情感豐富的人。

孔子善於觀察大自然﹐經常發生感慨﹐如「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嚴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他看到顏淵力求上進﹐嘆曰﹕「惜乎﹗」為他擔心身體。看到伯牛病重﹐則說﹕「命矣乎﹗」認為命不好﹐無可奈何。不僅如此﹐「論語」還記下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子於是日哭﹐則不歌。」孔子在這一天哭過﹐他便不再唱歌。由此可以推想﹕

一﹑孔子大概經常哭﹐不在乎讓學生看見。如果他一年哭一兩次﹐學生無法得出「是日哭﹐則不歌」的結論﹐可推想一個月很可能哭一兩次。

二﹑孔子如果這一天哭﹐就不再唱歌。反過來看﹐如果孔子這一天不哭﹐通常他會唱歌。由此可知﹐孔子的生活充滿快樂的旋律﹐審美的情調。他的學生向他習詩﹑習樂﹐都要邊唱邊學。他在週游列國﹐曾經困于陳﹑蔡之間﹐雖然七日以乾糧果腹﹐子路不停抱怨﹐他照樣「弦歌不輟」。

那我們要問﹐孔子的哭﹐為的是什麼﹖皆因為他個人的理想無法實現﹐天下百姓流離失所﹐社會道德敗壞等等﹐都可能讓他悲從中來。孔子是一位典型的人道主義者﹐ 太多的事情可以讓他傷感落淚。「論語」記述最直接的一段是顏淵之死。當時孔子已經七十一歲了﹐眼見最好的弟子先他而死﹐情何以堪。他哭得十分傷心﹐以至別的弟子安慰他不要過於悲慟。他說﹕「如果不為顏淵哭得過度﹐我為誰哭得過度呢﹖」﹐可見孔子的哭既發于真情﹐又合乎常理﹐令人敬愛與感動。(待續)(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孔子大廈平價房無須申請費
購買淨水器時必須看清楚主機上面是否印著EPA批准文號
新紙幣引爭議 韓外交官:保留傳統文化
【台灣觀點】 中共、秦始皇和孔子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