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富差距擴大 中國奢侈消費惹爭議

人氣 3
標籤:

【大紀元2月1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任紋儀台北特稿)領到年終獎金後,可能有人會選擇買件「精品」來犒賞自己一年來的辛勞。隨著中國大陸經濟快速成長,擁有名牌精品或奢侈品已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夢想。

人民幣五千萬元的名畫、兩千萬元翡翠、一千萬元跑車、數百萬傢俱……等,這些都是二零零六年「第二屆上海國際頂級私人物品展」的參展清單。令人驚訝的是,短短四天內,展覽成交總額高達人民幣五億元,比起二零零五年首次舉辦展覽三天的成交額兩億五千萬元成長了一倍。

根據高盛公司分析,中國奢侈品市場現值約二十億美元,佔全球銷售總額六百五十億美元的百分之三。

中國品牌戰略協會祕書長楊清山表示,中國大陸奢侈品消費人群已達到總人口的百分之十三,「真正」的富人數量其實並不多,但中國已成為最具潛力的奢侈品消費市場。

專家預計,以現階段約百分之十的年成長速度推算,到二零一四年,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的奢侈品市場,估計佔全球總量的百分之二十三。

雖然中國富豪手中累積的財富總量比起歐美國家還有差距,但中國富豪出手闊綽,購買慾與購買能力毫不遜色。這使得國際名牌精品與各項奢侈品展覽紛紛進軍中國大陸,以期贏得商機。

對於近年來中國的奢侈品熱潮,南京大學教授杜駿飛分析,世界奢侈品消費平均水準是用自己財富的百分之四去購買,而在中國,卻是用百分之四十甚至更多的比例去「苦求」,而且類似情況並不罕見,這是非理性消費的表現。

中國社會學家說,看看中國現狀就知道中國大陸還未達到奢侈品消費階段,而中國恰好又是全球奢侈品消費成長最快的國家,「未富先奢,不利和諧」現象值得注意。

中國品牌戰略協會表示,亞洲人面對突然增加的財富時,便毫不猶豫地選擇起代表富貴的奢侈品,以展現新的社會地位,這是心理需求的表現。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發佈的「中國:新的奢華風潮」報告也認為,中國的奢侈品市場仍處於初級階段,消費心態仍以「顯示身份」為主。

另一方面,也有學者正面看待中國的奢侈品消費。

遼寧省社會科學院省情所所長梁啟東認為,奢侈品消費時代到來無法阻止,隨著中國經濟開放與市場全球化影響,應理性引導和對待奢侈品消費,對奢侈行為無需干預,應服從市場規律,不當干預會擾亂穩定的消費市場。

復旦大學心理中心主任孫時進認為,「在社會轉型期出現炫耀性的消費現象,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過程」,應該「把奢侈引導到積極正面的消費,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大動力」。

雖然中國一批新富階層崛起,印證中國大陸經濟快速成長,但長期嚴重的貧富差距一直是改革開放以來所面臨的重大課題。

根據統計,二零零五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一萬多人民幣,但農村僅三千兩百多人民幣,測量貧富懸殊的指標「基尼係數」達到零點四五(超過零點五代表所得分配極端不合理)。奢侈品消費盛行,對中國社會財富分配不公將產生推波助瀾效果。

對此,中國政府開始思考如何透過提高消費稅等手段,遏止氾濫的奢侈品消費風氣。

中國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王力表示,除了完善消費稅制改革,中國還將進一步提高部分高檔奢侈消費品稅率。

中國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朱國仁說,新的稅收政策將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奢侈消費,體現社會公平,高收入階層有能力享受高消費,也應依法繳納相應的消費稅。

不過,這項稅制改革能否有效消彌貧富差距,多數人仍抱持保留態度。

北京中央財經大學教授湯貢亮說,「平民買不起,富人已經有了而且不在乎那幾個零頭」,同時,「如何定義奢侈品,如何對真正奢侈品徵收到消費稅,都需要進一步研究」。

很難想像富豪的一隻錶、一部車,可能就是農村一個家庭好幾年、甚至一輩子收入的總和,但這樣的情景就發生在現今的中國大陸。

中國經濟改革開放已讓少部分人「先富了起來」,但在貧富懸殊、未富先奢的陰影下,如何兼顧市場經濟與社會公平正義,恐怕是中國政府應該重視的課題。

相關新聞
貧富懸殊衝擊中共統治 六中全會急商和諧
中國150萬家庭佔七成財富 九成富豪屬官家
中國農民比城鎮居民負擔更昂貴醫療費
中國大學建高球場 引爆貧富懸殊爭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